煤层注水工程动态管理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煤层注水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煤炭工程管理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 ·模糊聚类理论 | 第23-24页 |
| ·层次聚类法 | 第23-24页 |
| ·逐步聚类法 | 第24页 |
| ·Fisher判别分析法 | 第24-27页 |
| ·判别分析法 | 第24-25页 |
| ·Fisher逐步判别法 | 第25页 |
| ·Fisher线性判别法 | 第25-27页 |
| ·神经网络理论 | 第27-32页 |
| ·神经元模型 | 第27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 | 第27-29页 |
| ·神经网络的训练与学习 | 第29-30页 |
| ·感知机和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原理 | 第30-32页 |
| 3 煤层注水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57页 |
| ·煤层注水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 ·煤层物理力学性质 | 第32-33页 |
| ·煤层埋藏深度 | 第33-35页 |
| ·煤体孔隙和裂隙特征 | 第35-37页 |
| ·煤层裂隙和孔隙发育程度 | 第37页 |
| ·煤层注水效益分析指标选定 | 第37-39页 |
| ·煤层注水效益分级与决策 | 第39-44页 |
| ·指标标准化 | 第39-41页 |
| ·煤层注水效益分级 | 第41-43页 |
| ·各级煤层注水决策 | 第43-44页 |
| ·煤层注水效益分析模型创建 | 第44-50页 |
| ·Fisher判别模型的建立和一次分级 | 第44-47页 |
| ·模糊聚类联合改进神经网络二次修正 | 第47-50页 |
| ·煤层注水的投入效益评价 | 第50-57页 |
| 4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模型构建 | 第57-70页 |
|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模型创建 | 第57-59页 |
| ·有关物理过程的基本假设 | 第57-58页 |
| ·三维动态管理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模型解算方法 | 第59-64页 |
|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9-60页 |
| ·伽辽金有限元数值解法 | 第60-64页 |
| ·模型参数动态修正与效益优化 | 第64-70页 |
| ·模型参数解算与动态修正 | 第64-68页 |
| ·注水效益优化 | 第68-70页 |
| 5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 第70-97页 |
| ·信息系统基本原理 | 第70-72页 |
|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72-73页 |
|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体系架构 | 第73-74页 |
| ·动态管理与决策优化子系统 | 第74-91页 |
| ·上位机系统功能与模块划分 | 第74-76页 |
|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第76-80页 |
| ·交互模块设计 | 第80-82页 |
| ·图形统计模块设计 | 第82-88页 |
| ·报警模块设计 | 第88-91页 |
| ·参数采集与传输子系统 | 第91-92页 |
| ·系统的保障策略分析 | 第92-97页 |
| ·多级保障体系 | 第92-93页 |
| ·各级保障方案 | 第93-94页 |
| ·各级保障策略 | 第94-97页 |
| 6 煤层注水动态管理的实证研究 | 第97-106页 |
| ·煤层注水的效益分析 | 第97-98页 |
| ·工作面注水过程的动态管理 | 第98-101页 |
| ·注水试验描述 | 第98-99页 |
| ·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 ·煤层注水的参数优化 | 第101-106页 |
| ·注水参数的优化目标 | 第101-102页 |
| ·注水实施过程分析 | 第102-103页 |
| ·注水工程的参数优化 | 第103-10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6-10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5-11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9-120页 |
| 附件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