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CIS薄膜太阳能电池介绍 | 第15-19页 |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构造 | 第15-16页 |
·电池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CIS吸收层与Mo背电极层的欧姆接触 | 第17-18页 |
·金属与半导体的隧道效应 | 第18页 |
·太阳能电池表面和界面电子态 | 第18-19页 |
·电子结构 | 第19-22页 |
·电荷密度 | 第19-20页 |
·电子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s,DOS) | 第20-21页 |
·能带理论和能带结构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23-31页 |
·第一性原理的起源 | 第23-24页 |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思路 | 第24-25页 |
·波函数 | 第25-26页 |
·薛定谔方程 | 第26-27页 |
·密度泛函理论和交换关联泛函 | 第27-29页 |
·常用软件介绍 | 第29-31页 |
·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 | 第29-30页 |
·Materials Studio 6.0 | 第30-31页 |
第3章 WZ-CuInS_2/MoS_2界面的晶格结构和电学性质研究 | 第31-45页 |
·WZ-CuInS_2体相的晶格结构及电子特性 | 第31-32页 |
·MoS_2体相的晶格结构及电子特性 | 第32-33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的晶格匹配及表面的结构形态 | 第33-36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的晶格匹配 | 第33-34页 |
·WZ-CuInS_2(100)和MoS_2(-100)表面晶格结构和界面层厚的选择 | 第34-36页 |
·WZ-CuInS_2(100)、MoS_2(-100)表面电学性质的研究 | 第36-38页 |
·WZ-CuInS_2(100)表面总态密度及局域态密度的研究 | 第36-37页 |
·MoS_2(-100)表面总态密度及局域态密度的研究 | 第37-38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的晶格结构、结合能和电子特性的研究 | 第38-44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模型的构建 | 第38-39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的局域晶格结构 | 第39-40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的结合能力 | 第40-41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局域态密度及分波态密度的研究 | 第41-42页 |
·WZ-CuInS_2/MoS_2界面差分电荷密度及Bader电荷分析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WZ-CuInS_2/CdS界面的晶格结构和电学性质研究 | 第45-56页 |
·WZ-CdS体相晶格结构及电子特性 | 第45-46页 |
·WZ-CuInS_2(100)表面和WZ-CdS(100)表面结构及性质的研究 | 第46-47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晶格结构、结合能和电子特性的研究 | 第47-54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几何学研究 | 第47-48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的局域晶格结构 | 第49-50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的结合能力 | 第50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的局域态密度及分波态密度研究 | 第50-53页 |
·WZ-CuInS_2/WZ-CdS界面的差分电荷密度及Bader电荷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