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郁的理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心郁的理论基础 | 第8-19页 |
| ·心郁的历史沿革 | 第8-15页 |
| ·先秦到汉代的心郁理论 | 第8-9页 |
| ·隋唐宋时期的心郁理论 | 第9-11页 |
| ·金元时期的心郁理论 | 第11-13页 |
| ·明清时期的心郁理论 | 第13-15页 |
| ·心郁的概念 | 第15-18页 |
| ·心郁的文字意义 | 第15-16页 |
| ·心郁的含义 | 第16-17页 |
| ·心郁的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 ·心郁与他脏郁证的区别与联系 | 第18-19页 |
| 2. 心郁的病因病机 | 第19-26页 |
| ·心郁的病因 | 第19-23页 |
| ·外感六淫 | 第19-20页 |
| ·七情所伤 | 第20-21页 |
| ·因病致郁 | 第21-22页 |
| ·因药成郁 | 第22页 |
| ·素体本虚 | 第22-23页 |
| ·他脏传变 | 第23页 |
| ·病机 | 第23-26页 |
| ·六淫侵袭气机郁滞 | 第23页 |
| ·七情内伤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 第23-24页 |
| ·病位在心与多脏相关 | 第24-25页 |
| ·初有虚实之分久则虚实夹杂 | 第25-26页 |
| 3. 心郁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 第26-36页 |
| ·治疗原则 | 第26-28页 |
| ·治病求本 | 第26页 |
| ·祛邪与扶正兼顾 | 第26-27页 |
| ·三因制宜 | 第27-28页 |
| ·治疗方法 | 第28-33页 |
| ·养心安神补益气血 | 第28-29页 |
| ·理气活血祛湿化痰 | 第29-30页 |
| ·清心泻火凉血除烦 | 第30-31页 |
| ·重镇安神 | 第31-32页 |
| ·多脏同调 | 第32页 |
| ·针灸治疗与心理疗法 | 第32-33页 |
| ·心郁的用药 | 第33-36页 |
| ·药物的性味 | 第33-34页 |
| ·药物的归经 | 第34-35页 |
| ·药物的配伍 | 第35-36页 |
| 4. 体质因素 | 第36-39页 |
| ·心理因素 | 第37页 |
| ·性别因素 | 第37页 |
| ·饮食因素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