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个人征信中个人信用权所面临的挑战 | 第12-17页 |
第一节 侵害个人信用权的行为频繁发生 | 第12-15页 |
一、信用信息提供者对个人信用权的侵害 | 第12-13页 |
二、个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权的侵害 | 第13-14页 |
三、信用信息使用者对个人信用权的侵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个人信用权侵害的司法救济没有到位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当前个人征信中个人信用权保障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17-26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一、现行个人信用权间接保护模式的不足 | 第17-18页 |
二、相关法规效力层级较低且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具体制度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19-23页 |
一、提供错误个人信用报告的责任过轻 | 第19-20页 |
二、异议程序规则中环节缺位 | 第20页 |
三、信用状况的评估有失公平 | 第20-21页 |
四、知情权的保障不够全面 | 第21页 |
五、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不够畅通 | 第21-22页 |
六、安全保障规则比较笼统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司法救济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一、主观过错形态的标准仍未统一 | 第23页 |
二、救济方式的局限性较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个人征信中个人信用权保护的法律体例构建 | 第26-36页 |
第一节 《民法典》中信用权保护模式的设想 | 第26-33页 |
一、信用权直接保护模式的确立 | 第26-28页 |
二、信用权条款的具体位置安排 | 第28-30页 |
三、信用权条款的具体内容设置 | 第30-33页 |
四、其他法律条文的体系性安排 | 第33页 |
第二节 其他单行法中立法空白的补充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个人征信体系中个人信用权保护的具体制度安排 | 第36-41页 |
第一节 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义务与责任 | 第36-38页 |
一、提供错误个人信用报告的责任 | 第36-37页 |
二、异议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和通知义务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补充信用信息使用者的义务与责任 | 第38-39页 |
一、公正评价信用状况 | 第38页 |
二、充分保障知情权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跟进 | 第39-41页 |
一、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 第39-40页 |
二、建立详细的安全保障规则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个人征信中个人信用权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41-47页 |
第一节 主观过错形态的明确统一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民事救济方式的有效运用 | 第42-47页 |
一、确立兼容并重的救济模式 | 第42页 |
二、重点关注非金钱救济方式的效果 | 第42-43页 |
三、严格把握金钱救济方式的适用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