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1-19页 |
| (一) 研究病例选择 | 第11-14页 |
| 1.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2.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3. 病例的别除脱落 | 第11页 |
| 4.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5. 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第12-14页 |
| (二) 分组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 基础治疗 | 第14页 |
| 2. 补脾益肾方治疗 | 第14页 |
| 3. 随访计划 | 第14-15页 |
| (三) 观察指标 | 第15页 |
| 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15页 |
| 2.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 3. 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 第15页 |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7页 |
| 1. 进入透析终点的主观与客观标准 | 第15页 |
| 2.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 | 第15-17页 |
| (五)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 (六)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 二、研究结果 | 第19-25页 |
| (一) 两组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 | 第19-20页 |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19页 |
| 2. 两组原发病比较 | 第19-20页 |
| (二) 疗效评价 | 第20-25页 |
| 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20页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比较 | 第20-21页 |
| 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 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第22页 |
| 5. 两组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 第22-23页 |
| 6. 两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治疗前后比较 | 第23页 |
| 7. 两组血钾、谷丙转氨酶、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前后比较 | 第23-24页 |
| 8. 两组经半年随访后进入透析的人数 | 第24-25页 |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25-31页 |
| (一) 健脾益肾法理论依据 | 第25-26页 |
| (二) CKD5期人群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三) 健脾益肾法能有效改善CKD5期(非透析)患者临床症状 | 第27页 |
| (四) 健脾益肾法对延缓CKD5期(非透析)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 第27-28页 |
| (五) 健脾益肾法能改善CKD5期(非透析)患者营养状态 | 第28-29页 |
| (六) 健脾益肾法治疗CKD5期(非透析)患者相对安全 | 第29-30页 |
| (七)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 致谢 | 第36-37页 |
| 综述 | 第37-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