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22页 |
|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残疾人问题研究领域的扩展 | 第11-12页 |
|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 第12-13页 |
| ·残疾人康复工作研究 | 第13-14页 |
| ·残联组织服务能力研究 | 第14-15页 |
|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加强残联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宏观背景 | 第22-32页 |
| ·我国残疾人组织的发展概述 | 第22-25页 |
| ·我国残疾人组织的变迁轨迹 | 第22-24页 |
| ·我国残疾人联合会现行体系框架 | 第24-25页 |
| ·残联组织的性质及多重属性的关系 | 第25-28页 |
| ·残联组织的性质界定 | 第25页 |
| ·残联组织的四重属性 | 第25-27页 |
| ·残联组织四重属性的关系 | 第27-28页 |
|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主要功能 | 第28-30页 |
| ·政治功能:代表和维权 | 第28-29页 |
| ·行政功能:管理和协调 | 第29页 |
| ·社会功能:团结和凝聚 | 第29-30页 |
| ·共享式发展:加强残联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必然性 | 第30-32页 |
| ·人性关爱与社会文明 | 第30页 |
| ·城市和谐有序发展 | 第30-31页 |
| ·社会沟通与利益表达 | 第31-32页 |
| 第3章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服务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32-42页 |
| ·功能失衡下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 第32-37页 |
| ·角色定位不清,职能履行偏位 | 第32-33页 |
| ·服务意识薄弱,认同水平较低 | 第33-34页 |
| ·组织体系架空,基层力量薄弱 | 第34-35页 |
| ·资金渠道单一,使用层面受限 | 第35-36页 |
| ·沟通机制缺失,协调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 ·功能失衡下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的后果及影响 | 第37-42页 |
| ·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改善陷入停滞瓶颈 | 第37-39页 |
| ·残联组织在残疾人群体中地位尴尬 | 第39-40页 |
| ·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有限 | 第40-42页 |
| 第4章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要求和重点 | 第42-53页 |
| ·服务为基: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立足点 | 第42-46页 |
| ·调整策略应对残疾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 | 第42-44页 |
| ·把握性质定位突出服务的基础性功能 | 第44页 |
| ·抓住社会发展契机扩大服务领域 | 第44-45页 |
| ·针对残疾人需求实施差别化服务供给 | 第45-46页 |
| ·需求实现: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着眼点 | 第46-49页 |
| ·康复型服务实现全方位覆盖 | 第46-47页 |
| ·保障型服务以社保为推进基础 | 第47-48页 |
| ·发展型服务从教育着手 | 第48页 |
| ·服务供给重在整合社区资源 | 第48-49页 |
| ·机制创新: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 | 第49-53页 |
| ·"枢纽型组织"的运作机制 | 第49-50页 |
| ·"四级网络"的工作机制 | 第50-51页 |
| ·"社会共建"的联动机制 | 第51-53页 |
| 第5章 加强大都市残联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实现路径 | 第53-57页 |
| ·主要措施 | 第53-55页 |
| ·确立服务者角色 | 第53页 |
| ·组织体系下沉社区 | 第53-54页 |
| ·畅通沟通渠道 | 第54-55页 |
| ·突出需求导向 | 第55页 |
| ·培养专业人才 | 第55页 |
| ·保证条件 | 第55-57页 |
|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56页 |
| ·整合行政部门力量 | 第56页 |
|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 | 第56-57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