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破坏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RC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第12页
   ·“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轴压比第12-13页
     ·现浇楼板第13页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影响第13页
     ·地震波入射角度第13页
   ·各国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规定第13-15页
     ·抗震设防目标第13-14页
       ·中国规范第13-14页
       ·欧洲规范第14页
     ·“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第14-15页
       ·中国规范第14页
       ·欧洲规范第14-15页
       ·日本规范第15页
   ·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第15-16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轴压比限值第16页
     ·楼板内与梁肋平行的纵向钢筋第16页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第16-17页
     ·地震波的入射角度第17页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轴压比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影响第19-39页
   ·高轴压比的影响第19页
   ·各国规范规定第19页
     ·中国规范第19页
     ·国外规范第19页
   ·研究现状第19-20页
   ·试验背景第20-21页
   ·本章研究目的第21页
   ·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第21-26页
     ·分析模型第21-22页
     ·模型配筋信息第22-23页
     ·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选择第23-25页
       ·地震动选取方法第23-24页
       ·本章选波第24-25页
     ·分析方法第25-26页
   ·ABAQUS建模第26-31页
     ·单元选择第26-27页
       ·梁柱单元第26-27页
       ·楼板单元第27页
     ·材料定义第27-29页
       ·梁柱单元混凝土材料第27-28页
       ·梁柱单元钢筋材料第28-29页
       ·楼板单元混凝土材料第29页
       ·楼板单元钢筋材料第29页
     ·建模步骤第29-31页
   ·有限元分析结果第31-38页
     ·合理化验证第31页
     ·结构动力响应第31-33页
     ·塑性铰分布及出铰顺序第33-38页
       ·塑性铰的分布第33-34页
       ·塑性铰的出铰顺序第34-38页
   ·本章总结第38-39页
第3章 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影响第39-59页
   ·楼板钢筋参与受力原理第39页
   ·研究现状第39-40页
   ·本章研究目的第40页
   ·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第40-47页
     ·分析模型概况第40-41页
     ·分析模型第41-43页
     ·分析方法第43页
     ·合理性校核第43-44页
     ·ABAQUS建模第44-47页
   ·分析结果第47-54页
     ·宏观分析结果第47-48页
     ·楼板对梁抗正负弯矩能力影响对比研究第48-49页
     ·楼板对梁抗负弯矩能力影响研究第49-54页
       ·结构应力云图第49-50页
       ·Push-over曲线第50页
       ·楼层位移分布曲线第50-51页
       ·塑性铰分布图第51-54页
   ·细部分析结果第54-57页
     ·梁端纵筋应力应变结果第54-55页
     ·考虑楼层数影响的楼板有效宽度研究第55-57页
   ·本章总结第57-59页
第4章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影响第59-73页
   ·新旧规范规定第59页
   ·研究现状第59-60页
   ·本章研究目的第60页
   ·模型概况第60-61页
   ·模型合理化验证第61-63页
     ·PKPM与ETABS模型对比第61-62页
     ·模态振型第62页
     ·最大层间位移角第62-63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及其结果第63-71页
     ·荷载工况第63页
     ·基底剪力与侧移曲线第63-64页
     ·性能点第64-66页
       ·中国规范第65页
       ·美国规范第65-66页
     ·楼层位移第66页
     ·层间位移角第66-67页
     ·塑性铰发展情况第67-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地震波入射方向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影响第73-90页
   ·地震波最不利入射方向第73页
   ·研究现状第73页
   ·规范规定第73页
   ·本章研究目的第73-74页
   ·有限元模型第74页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选择第74-80页
     ·人工地震波生成第74页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反应谱计算方法第74-75页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功率谱计算方法第75-76页
     ·人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生成方法第76页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选择第76-80页
   ·地震加速度时程不同入射方向的分析工况第80页
   ·分析结果第80-86页
     ·应力云图第80-82页
     ·楼层位移第82-83页
     ·层间位移角第83-84页
     ·塑性铰分布第84-86页
   ·双向输入与单向输入的对比研究第86-88页
     ·分析工况第86页
     ·楼层位移第86-87页
     ·层间位移角第87页
     ·塑性铰分布第87-88页
   ·本章总结第88-90页
第6章 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校核简化方法建议和算例第90-94页
   ·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破坏模式校核方法建议第90页
   ·算例分析第90-94页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参与工程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水管网中氯消毒剂衰减规律和腐蚀机理研究
下一篇:适于办公建筑的智能微电网设计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