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快速脱碳技术及环流反应器内流体行为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43页 |
·超低碳钢概述 | 第14-18页 |
·超低碳钢的发展 | 第14-15页 |
·超低碳钢质量要求 | 第15-16页 |
·超低碳钢洁净度要求 | 第16-18页 |
·超低碳钢冶炼关键技术 | 第18-27页 |
·国内外精炼技术 | 第18-20页 |
·RH脱碳关键技术 | 第20-27页 |
·气升式反应器流体行为研究 | 第27-34页 |
·反应器特性研究 | 第27-30页 |
·RH内流体流动行为研究 | 第30-32页 |
·流体特性研究及评价 | 第32-34页 |
·气液两相流及气泡行为研究 | 第34-39页 |
·两相流流型 | 第34-35页 |
·两相流流型转变条件 | 第35-37页 |
·气泡行为 | 第37-3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9-43页 |
·研究背景 | 第39-4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1-42页 |
·创新点 | 第42-43页 |
3 RH气升式环流反应器流体行为分析及评价 | 第43-66页 |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实验装置 | 第43-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反应器内流体混合行为分析 | 第49-57页 |
·流体混合过程分析 | 第49-53页 |
·流体混匀程度分析 | 第53-57页 |
·流体流动行为评价体系研究 | 第57-63页 |
·现有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58-61页 |
·新评价指标的扩充 | 第61-63页 |
·钢液流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 RH反应器真空室流体行为研究 | 第66-89页 |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实验装置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真空室液面高度的影响 | 第69-78页 |
·对循环流量和混匀时间的影响 | 第69-71页 |
·对真空室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1-75页 |
·对脱碳反应面积的影响 | 第75-78页 |
·真空室流体流型探讨 | 第78-81页 |
·流型分析 | 第79-80页 |
·流型临界转变条件确定 | 第80-81页 |
·真空室流体流型评估 | 第81-86页 |
·真空室停留时间 | 第82-83页 |
·脱碳反应面积 | 第83-86页 |
·RH循环过程中较优流型图谱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5 RH反应器内气泡行为和上升管气液两相流研究 | 第89-114页 |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实验装置 | 第90-91页 |
·实验方法 | 第91页 |
·气体入射方式的探讨 | 第91-106页 |
·气体入射方式研究方案 | 第91-93页 |
·对循环流量的影响 | 第93-101页 |
·对气泡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对含气率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气液两相流流型探讨 | 第106-112页 |
·流型分析 | 第106-108页 |
·流型临界转变条件 | 第108-109页 |
·两相流流型评估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6 脱碳反应机制及快速脱碳技术研究 | 第114-143页 |
·界面反应机制探讨 | 第115-120页 |
·CO气泡形成机制 | 第115-118页 |
·Ar气泡反应界面 | 第118-119页 |
·真空室自由表面 | 第119-120页 |
·不同脱碳阶段主要反应机制 | 第120页 |
·碳氧反应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转变分析 | 第120-123页 |
·快速脱碳技术研究 | 第123-140页 |
·碳氧含量分析 | 第123-131页 |
·压降制度分析 | 第131-135页 |
·提升气体流量制度分析 | 第135-139页 |
·快速脱碳技术总结 | 第139-140页 |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第140-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7 结论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56-16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