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滨海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区域界定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国内外对滨海旅游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漳州市滨海旅游资源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6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述评 | 第22-24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2页 |
·资源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3 云霄县滨海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5-27页 |
·地貌 | 第27页 |
·气候 | 第27页 |
·自然资源 | 第2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9页 |
4 云霄县滨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9-36页 |
·优势 | 第29-31页 |
·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丰富 | 第29页 |
·地热资源丰富,“温泉之乡”影响广泛 | 第29页 |
·生态环境优越,“绿海”基底联接东山 | 第29-30页 |
·资源组合良好,有利于统筹全县 | 第30页 |
·港区优势 | 第30页 |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第30-31页 |
·劣势 | 第31-32页 |
·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缺乏品牌效应 | 第31页 |
·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旅游要素发育不健全 | 第31-32页 |
·旅游从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第32页 |
·机遇 | 第32-33页 |
·国家战略支撑:政策集合效应 | 第32页 |
·厦深铁路与云霄港区联合构建区位新优势 | 第32-33页 |
·对接海西与东山形成大旅游区市场新依托 | 第33页 |
·挑战 | 第33-34页 |
·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 第33页 |
·来自周边景区的压力 | 第33-34页 |
·战略选择 | 第34-36页 |
·把握海西发展机遇,构建滨海大景区 | 第34页 |
·有效联动东山,对接台湾海峡 | 第34页 |
·实现温泉突破 | 第34页 |
·文化铸魂 | 第34-35页 |
·融合创新 | 第35-36页 |
5 云霄县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6-44页 |
·构建思路 | 第36页 |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6-41页 |
·建立层次模型 | 第36-37页 |
·确定各评价要素权重值 | 第37-38页 |
·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38-39页 |
·指标的选择与确定的方法 | 第39-41页 |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第41-42页 |
·建立指标评价集 | 第41-42页 |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 第42页 |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值 | 第42页 |
·得出开发价值等级 | 第42页 |
·测算处理结果 | 第42-44页 |
6 云霄县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 第44-49页 |
·开发策略研究 | 第44-46页 |
·总体思路 | 第44-45页 |
·开发布局 | 第45-46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46-49页 |
·强化规范管理,引进高素质人才 | 第46页 |
·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 第46-47页 |
·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控制 | 第47页 |
·加大资金支持,形成营销品牌 | 第47页 |
·立足周边,联动东山发展 | 第47-49页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研究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件一 | 第55-59页 |
附件二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