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 MS各组分与肾脏损害的关系 | 第11-13页 |
| ·血压与肾脏损害 | 第11页 |
| ·血糖与肾脏损害 | 第11-12页 |
| ·血脂与肾脏损害 | 第12页 |
| ·肥胖与肾脏损害 | 第12-13页 |
| 2 MS与肾脏损害的关系 | 第13页 |
| 3 MS的治疗 | 第13-15页 |
| ·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13页 |
| ·MS组分疾病的治疗 | 第13-15页 |
| 4. 肾脏早期损害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尿微量白蛋白 | 第15页 |
| ·α1-微球蛋白 | 第15页 |
| ·转铁蛋白 | 第15-16页 |
| ·免疫球蛋白 | 第16页 |
| ·β2微球蛋白 | 第16页 |
| ·超声多普勒肾血流测定 | 第16-17页 |
| 5 肾脏早期损害的治疗 | 第17-18页 |
| ·非药物治疗 | 第17页 |
| ·药物治疗 | 第17-18页 |
| 6 MS的中医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 ·中医对MS病名的认识 | 第18页 |
| ·MS在中医古籍中与相关疾病发展变化的论述 | 第18页 |
| ·中医学对MS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7 MS的中医治疗 | 第19-21页 |
| ·分型论治 | 第19页 |
| ·分期论治 | 第19-20页 |
| ·辨病论治 | 第20页 |
| ·专法专方论治 | 第20页 |
| ·单味药治疗 | 第20-21页 |
| 临床研究 | 第21-25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 2 诊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第21-22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1页 |
| ·纳入标准 | 第21-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2页 |
|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2页 |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2页 |
| 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研究设计 | 第23页 |
| ·样本量 | 第23页 |
| ·基础治疗 | 第23页 |
| ·试验用药 | 第23页 |
| ·观察期限 | 第23页 |
| 5 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23-24页 |
| ·基本信息 | 第23页 |
| ·一般观察项目 | 第23-24页 |
| ·检验项目 | 第24页 |
| 6 统计学处理 | 第24-25页 |
| 结果 | 第25-29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5页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TG、HDL-C的变化 | 第25页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腰围的变化 | 第25-26页 |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 第26页 |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α1-微球蛋白、转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 第26-27页 |
| 6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脏早期损害指标转阴率的变化 | 第27页 |
| 7 两组主要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第27-28页 |
| 8 安全性评价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6页 |
| 1 代谢综合征肾脏早期损害的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 2 代谢综合征肾脏早期损害的治则、治法 | 第30-31页 |
| 3 组方分析 | 第31页 |
| 4 肾脏早期损害指标的选择 | 第31-32页 |
| 5 化痰祛瘀、健脾固肾法治疗MS肾脏早期损害疗效的探讨 | 第32-33页 |
| 6 化痰祛瘀、健脾固肾法治疗MS肾脏早期损害中医证候的探讨 | 第33-34页 |
| 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附表 中医证候积分表 | 第43-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