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基本概念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 | 第22-31页 |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22-24页 |
·美国工程教育的三级结构时期 | 第22页 |
·美国工程教育的学士学位主导时期 | 第22-23页 |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发端时期 | 第23页 |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时期 | 第23-24页 |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成 | 第24-27页 |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缘起 | 第24-26页 |
·自发的质量意识是奠定内部质量保障的基础 | 第26-27页 |
·外部评估力量的介入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化 | 第27页 |
·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力分析 | 第27-31页 |
·外驱力:社会发展需要 | 第28-29页 |
·支持力: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 第29页 |
·内驱力:院校竞争下高校自主的质量保障行为 | 第29-31页 |
第3章 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理念与模式 | 第31-41页 |
·理念: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 | 第31-33页 |
·关注学生的发展 | 第31-32页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第32页 |
·实现专业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 第32-33页 |
·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模式 | 第33-41页 |
·培养目标保障:实现自我突破 | 第33-34页 |
·行动过程保障:立足学生自主发展 | 第34-37页 |
·资源投入保障:优化资源配置 | 第37-40页 |
·质量追踪保障 :检验成果价值 | 第40-41页 |
第4章 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 | 第41-51页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 | 第41-45页 |
·人才培养理念 | 第41-42页 |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 第42-45页 |
·工程管理学 | 第45-51页 |
·人才培养理念 | 第45页 |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 | 第45-51页 |
第5章 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 第51-59页 |
·工程硕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 | 第51-55页 |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 第51页 |
·贯穿始终的跨学科培养策略 | 第51-52页 |
·主动积极的内源性稳定机制 | 第52-53页 |
·动态长效的质量追踪机制 | 第53-54页 |
·注重学科的差异性 | 第54-55页 |
·对我国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55-59页 |
·回归工程教育的“教育”本质 | 第55-56页 |
·强化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意识 | 第56页 |
·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 | 第56-57页 |
·建立动态的质量追踪机制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文章 | 第66-67页 |
附录A: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实践研习项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