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大气中汞污染的主要来源 | 第10-11页 |
·汞性质与危害 | 第11页 |
·汞排放与控制趋势 | 第11-12页 |
·烟气中单质汞的脱除方法 | 第12-15页 |
·吸附法 | 第13-14页 |
·化学氧化法 | 第14-15页 |
·有害气体控制设备 | 第15页 |
·烟气脱汞研究的比较 | 第15-17页 |
·吸附脱汞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脱汞吸附机理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吸附剂改性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ZSM-5 分子筛吸附Hg~0的分子模拟 | 第21-38页 |
·Materials Studio 6.1 软件 | 第21-23页 |
·Forcite模块 | 第21页 |
·Adsorption模块 | 第21-22页 |
·Sorption模块 | 第22-23页 |
·Reflex Plus模块 | 第23页 |
·高效脱汞分子筛的筛选 | 第23-27页 |
·筛选方法 | 第23-24页 |
·筛选准则 | 第24页 |
·筛选结果 | 第24-27页 |
·ZSM-5 分子筛吸附Hg~0的模拟 | 第27-31页 |
·ZSM-5 分子筛 | 第27-28页 |
·ZSM-5 分子筛的模型 | 第28-29页 |
·硅铝比对ZSM-5 分子筛吸附汞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温度对ZSM-5 分子筛吸附汞的影响 | 第30-31页 |
·脱汞活性物质的筛选 | 第31-32页 |
·活性物质的模型构建 | 第32页 |
·ZSM-5 分子筛负载活性物质的参数设置 | 第32页 |
·ZSM-5 分子筛上负载K_2FeO_4模拟结果 | 第32-35页 |
·K_2FeO_4负载分布位置 | 第32-33页 |
·等量吸附热 | 第33-34页 |
·能量分布曲线 | 第34-35页 |
·ZSM-5 分子筛负载CuCl_2的模拟结果 | 第35-37页 |
·CuCl_2负载分布位置 | 第35-36页 |
·等量吸附热 | 第36页 |
·能量分布曲线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脱汞实验方法及主要仪器 | 第38-43页 |
·实验系统 | 第38-39页 |
·安大略法适用原则 | 第38页 |
·实验装置 | 第38-39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9-41页 |
·化学试剂 | 第39-40页 |
·仪器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吸收液消解方法 | 第41-42页 |
·脱汞效果分析方法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纯组分ZSM-5 分子筛脱汞试验研究 | 第43-51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43页 |
·实验系统可靠性检验 | 第43-44页 |
·ZSM-5 分子筛表征 | 第44-45页 |
·ZSM-5 分子筛的概况 | 第44页 |
·ZSM-5 分子筛的SEM图 | 第44-45页 |
·纯组分ZSM-5 分子筛脱汞 | 第45-50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硅铝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酸碱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改性ZSM-5 分子筛脱汞试验研究 | 第51-65页 |
·高铁酸钾改性ZSM-5 分子筛脱汞 | 第51-57页 |
·ZSM-5 分子筛负载高铁酸钾吸附剂的制备 | 第51-52页 |
·试验设计 | 第52页 |
·K_2FeO_4质量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反应温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吸附效果与时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7页 |
·CuCl_2 改性ZSM-5 分子筛脱汞 | 第57-62页 |
·ZSM-5 分子筛负载CuCl_2吸附剂的制备 | 第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CuCl_2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反应温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吸附效果与时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页 |
·复合型吸附剂脱汞机理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创新点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