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研究源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真人秀节目中的儿童形象概述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儿童与儿童观 | 第15-18页 |
一、 何谓儿童 | 第15-17页 |
二、 儿童观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儿童与真人秀 | 第18-28页 |
一、 儿童在真人秀节目中的发展 | 第18-22页 |
二、 真人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第二章 真人秀节目中儿童形象的意义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儿童形象的外延意义 | 第28-32页 |
一、 天使儿童——理想人性的象征者 | 第28-29页 |
二、 标准儿童——未来希望的承载者 | 第29-31页 |
三、 问题儿童——教育缺失的体现者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儿童形象的内涵意义 | 第32-38页 |
一、 映射当今时代风貌 | 第32-34页 |
二、 反映当代家庭观念 | 第34-35页 |
三、 展现亲子教育方式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真人秀节目中“萌化”的儿童形象 | 第38-54页 |
第一节 “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第38-40页 |
一、 “萌”的起源与含义 | 第38-39页 |
二、 “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真人秀节目中儿童形象的“萌元素” | 第40-45页 |
一、 外形之“萌” | 第40-41页 |
二、 语言之“萌” | 第41-44页 |
三、 思维之“萌”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真人秀节目中儿童形象的“萌审美” | 第45-54页 |
一、 契合受众消遣娱乐的心理诉求 | 第45-46页 |
二、 满足受众渴望真心的情感表达 | 第46-47页 |
三、 推动受众回归亲情洋溢的家庭 | 第47-50页 |
四、 传递社会正能量创造经济价值 | 第50-54页 |
第四章 真人秀节目中异化的儿童形象 | 第54-73页 |
第一节 成人化的儿童形象 | 第54-60页 |
一、 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 | 第54-55页 |
二、 成人审美趣味下的“小大人” | 第55-59页 |
三、 成人化儿童形象的负面影响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娱乐化的儿童形象 | 第60-63页 |
一、 “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 | 第60-61页 |
二、 大众狂欢下的娱乐玩偶 | 第61-62页 |
三、 娱乐化儿童形象的负面影响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明星化的儿童形象 | 第63-67页 |
一、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明星机制 | 第63-64页 |
二、 星光照耀下的明星儿童 | 第64-66页 |
三、 明星化儿童形象的负面影响 | 第66-67页 |
第四节 话题化的儿童形象 | 第67-73页 |
一、 “波特模式”理论 | 第67-68页 |
二、 “波特模式”理论下的话题儿童 | 第68-71页 |
三、 话题化儿童形象的负面影响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真人秀节目中儿童形象的建构策略 | 第73-87页 |
第一节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 第73-76页 |
一、 坚持“儿童主体论” | 第73-74页 |
二、 贴近儿童心灵 | 第74-75页 |
三、 倾听儿童心声 | 第75-76页 |
第二节 用儿童的语言表达 | 第76-80页 |
一、 形象化的字幕形式 | 第76-77页 |
二、 儿童化的音乐效果 | 第77-79页 |
三、 具象化的动画方式 | 第79-80页 |
第三节 从儿童的视角观察 | 第80-83页 |
一、 注重挖掘童稚与童趣 | 第80-81页 |
二、 寓教于乐的环节设置 | 第81-83页 |
第四节 以儿童的标准评判 | 第83-87页 |
一、 以“波特理论”为指导 | 第83-85页 |
二、 保持一颗永远的童心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注释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