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中寄生真菌及其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 | 第10-12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分布及危害 | 第10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病原及症状 | 第10-11页 |
·大豆胞囊线虫寄主范围 | 第11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病害循环 | 第11-12页 |
·大豆胞囊线虫自然衰退现象 | 第12-13页 |
·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 | 第13-15页 |
·农业防治 | 第13-14页 |
·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生物防治 | 第15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现状 | 第15-17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资源 | 第15-16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作用机制 | 第16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防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19页 |
2 大豆长期连作田中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研究 | 第19-26页 |
·土样采集 | 第19-20页 |
·取样地点 | 第19页 |
·取样轮作系统 | 第19页 |
·取样时间 | 第19页 |
·取样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的分离 | 第20页 |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 | 第20页 |
·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分离 | 第20页 |
·计数方法 | 第20-21页 |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大豆连作、轮作区中胞囊的数量 | 第21-23页 |
·大豆连作、轮作区中的卵密度 | 第23-24页 |
·大豆连作、轮作区中二龄幼虫的数量 | 第24页 |
·讨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研究 | 第26-34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土样的采集 | 第28页 |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分离 | 第28-29页 |
·寄生真菌分离频率的统计 | 第29页 |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鉴定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 | 第29-30页 |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分离结果 | 第30页 |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初步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大豆胞囊线虫优势寄生真菌的鉴定 | 第34-45页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纯化培养方法 | 第35-36页 |
·纯化培养 | 第35页 |
·单孢分离 | 第35-36页 |
·标准培养 | 第36页 |
·鉴定方法 | 第36-37页 |
·镰孢菌属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6页 |
·非镰孢菌属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镰孢菌属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7-41页 |
·非镰孢菌属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寄生真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作用 | 第45-5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供试菌株 | 第45-46页 |
·供试线虫 | 第46页 |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46页 |
·大豆胞囊线虫卵悬液的制备 | 第46页 |
·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制备 | 第46-47页 |
·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作用 | 第47页 |
·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作用 | 第47页 |
·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在清水中的恢复 | 第4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抑制作用 | 第47-49页 |
·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抑制作用 | 第49-51页 |
·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在清水中的恢复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