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卫星遥感技术运用于空气质量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本文主要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介绍 | 第17-25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19页 |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17-18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页 |
| ·空气污染状况 | 第18-19页 |
| ·研究时间范围 | 第19页 |
| ·MODIS 气溶胶产品 | 第19-21页 |
| ·MODIS 简介 | 第19-20页 |
| ·MODIS 气溶胶产品分级 | 第20-21页 |
| ·MODIS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 ·空气污染指数 | 第21-23页 |
| ·空气污染指数概述 | 第21-22页 |
| ·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浓度限值 | 第22页 |
| ·空气污染指数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 ·空气污染指数(API)计算 | 第23页 |
| ·空气污染指数数据来源 | 第23页 |
| ·气象数据 | 第23页 |
| ·气象数据简介 | 第23页 |
| ·气象数据来源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AOT 时间特性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25-35页 |
| ·AOT 反演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 ·基本原理概述 | 第25页 |
| ·地表反射率确定—暗像元法 | 第25-26页 |
| ·气溶胶模型的确定 | 第26-27页 |
| ·AOT 数据的获取过程 | 第27-30页 |
| ·重投影 | 第29页 |
| ·叠加裁剪 | 第29-30页 |
| ·数据统计整理 | 第30页 |
| ·杭州市 AOT 月份变化分析 | 第30页 |
| ·杭州市 AOT 季节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 ·杭州市 AOT 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PM10 浓度时间特性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5-43页 |
| ·杭州市地面监测站点分布 | 第35-36页 |
| ·杭州市空气质量状况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数据的获取过程 | 第37页 |
| ·杭州市 PM10 浓度的月份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杭州市 PM10 浓度的季节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 ·杭州市 PM10 浓度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 ·全年 PM10 浓度数据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9页 |
| ·分季节的 PM10 浓度数据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39-41页 |
| ·全年 PM10 浓度数据与气象因子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AOT 与 PM10 浓度间的模型研究 | 第43-55页 |
| ·相关性及机理 | 第43页 |
| ·全年 AOT 与 PM10 浓度之间的模型研究 | 第43-46页 |
| ·分季节的 AOT 与 PM10 浓度之间的模型研究 | 第46-50页 |
| ·主导气象因子参与的 PM10 浓度与 AOT 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 ·含主导气象因子的全年 PM10 浓度与 AOT 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1页 |
| ·含主导气象因子的季节 PM10 浓度与 AOT 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1页 |
| ·含主导气象因子的模型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 ·最优模型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8页 |
| ·总结 | 第55-56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