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绪论 | 第7-12页 |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2页 |
·查普林、古雪夫对中国舞剧编导的启蒙 | 第8-12页 |
2. 中国舞剧的萌芽时期(1949——1953)--荒芜百花园红杏第一支 | 第12-14页 |
时代背景 | 第12页 |
·戴爱莲的历史贡献 | 第12页 |
·舞剧《和平鸽》在中国展翅飞翔 | 第12-14页 |
3.中国舞剧的奠基时期(1953——1959)--戏曲舞蹈传承中国舞剧奠基 | 第14-18页 |
时代背景 | 第14页 |
·苏联舞剧编导艺术在中国的启蒙 | 第14页 |
·舞剧《宝莲灯》是中国民族舞剧的奠基之作 | 第14-16页 |
·舞剧《宝莲灯》对中国民族舞剧发展的影响 | 第14-16页 |
·鱼美人的娇姿在古老土地上漫游为什么水土不服——怎样洋为中用 | 第16-18页 |
时代背景 | 第16页 |
·舞剧《鱼美人》编导艺术利弊得失对中国舞剧的启示 | 第16-18页 |
4.中国舞剧的发展时期(1959--1966)--红色经典家喻户晓喜闻乐见舞剧发展 | 第18-21页 |
时代背景 | 第18页 |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使芭蕾的足尖在中国舞台上站立 | 第18-19页 |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样板作用 | 第18-19页 |
·舞剧《白毛女》为群众喜闻乐见 | 第19-21页 |
·舞剧《白毛女》西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的内容相结合 | 第20-21页 |
5.中国舞剧的转折时期(1976--1979)--中国大地一声惊雷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 第21-23页 |
时代背景 | 第21页 |
·新时期中国舞剧《丝路花雨》的里程碑意义 | 第21-23页 |
·新语境、新人物、新舞汇全新的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 第21-22页 |
·中国舞剧转折的深远意义 | 第22-23页 |
6.中国舞剧进入繁荣时期(一)(1980--1985)--新人辈出繁花似锦 | 第23-27页 |
·北京舞院编导系——中国舞剧编导的摇篮 | 第23页 |
·一把酸枣味俱全,个中滋味谁人能解 | 第23-24页 |
·地域特色人文情结于舞剧结构主体思想的二元统一 | 第24页 |
·佛教传播与千手观音在中国舞台上的身姿妙影 | 第24-27页 |
·佛教的传播 | 第24-25页 |
·舞台上的观音 | 第25页 |
·人们对舞剧《千手观音》的期待与不足 | 第25-26页 |
·对舞剧《千手观音》编导艺术思考 | 第26-27页 |
7.中国舞剧进入繁荣时期(二)(1980-1988) | 第27-32页 |
·敦煌艺术千古奇葩摸高月牙热血铸就 | 第27-29页 |
·舞剧《大漠敦煌》舞剧编导教学的启示 | 第27-29页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第29-32页 |
·舞剧《红楼梦》剧情简介 | 第29-30页 |
·舞剧《红楼梦》编导教学的启示 | 第30-32页 |
8.中国舞剧走向崛起--惊蛰崛起艰难起飞 | 第32-35页 |
·风中卷起少林武功洛水映照女神身影 | 第32页 |
·舞剧《水月洛神》编导艺术的突破与创新 | 第32-35页 |
·舞剧《水月洛神》的编导教学的启示 | 第33-35页 |
新中国舞剧编导艺术的展望(结语)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