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保护实心焊丝送丝稳定性检测与评价系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4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我国气保护实心焊丝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 ·生产装备水平提高 | 第10-11页 |
| ·原材料质量明显提升 | 第11页 |
| ·实心焊丝质量显著提高 | 第11-12页 |
| ·线径控制精度提高 | 第11页 |
| ·线径控制水平明显提高 | 第11页 |
| ·镀铜质量提高 | 第11-12页 |
| ·焊丝飞溅小 | 第12页 |
| ·送丝性的改进 | 第12页 |
| ·不锈钢气保护焊丝的暗化处理 | 第12页 |
| ·气保护实心焊丝存在的不足 | 第12-14页 |
| ·气保护焊丝品种、质量亟待升级 | 第12-13页 |
| ·焊接工艺性有待提高 | 第13页 |
| ·产、学、研、用的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 第13页 |
| ·气保护焊丝已呈现产能过剩趋势 | 第13-14页 |
| ·无镀铜焊丝发展缓慢 | 第14页 |
| ·气保护实心焊丝检测方法现状 | 第14-17页 |
| ·焊丝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第14页 |
| ·焊丝挺度检测方法 | 第14页 |
| ·焊丝的抗拉强度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 ·焊丝的松弛直径和翘距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焊丝表面质量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送丝稳定性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电弧稳定性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焊丝熔敷金属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检测仪器的自动化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气保护焊丝生产工艺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19页 |
| ·盘条表面质量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 ·模具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页 |
| ·酸洗涂硼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拉丝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页 |
| ·拉丝模盒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页 |
| ·镀铜层过程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页 |
| ·层绕矫直对焊丝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焊丝质量性能与送丝性能的关系 | 第19-20页 |
| ·镀铜层质量对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页 |
| ·焊丝软硬度对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翘距和松弛直径对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20页 |
| ·国内外对送丝稳定性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测定电流电压法 | 第21页 |
| ·测定送丝速度法 | 第21页 |
| ·焊丝表面质量判据 | 第21-22页 |
| ·测量振动信号法 | 第22页 |
| ·测定送丝阻力法 | 第22页 |
| ·本文选用送丝稳定性检测原理分析 | 第22-23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送丝稳定性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4-34页 |
| ·总体方案设计及检测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 ·检测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 ·焊接电源及送丝机 | 第26-28页 |
| ·焊接电源电控原理简介 | 第26-27页 |
| ·送丝机结构简介 | 第27-28页 |
| ·特制的送丝装置 | 第28-33页 |
| ·机械装置部分 | 第29-30页 |
| ·送丝行走轨道 | 第29-30页 |
| ·焊接系统 | 第30页 |
| ·检测装置部分 | 第30-31页 |
| ·传感器 | 第31页 |
| ·传感器二次仪表 | 第31页 |
| ·控制和操作箱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送丝稳定性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4-42页 |
| ·软件实现的功能 | 第34-35页 |
| ·软件设计工具的选择 | 第35-36页 |
| ·软件的结构设计 | 第36-41页 |
| ·主程序框图的设计 | 第36页 |
| ·各界面设计 | 第36-39页 |
| ·系统登陆 | 第36-37页 |
| ·主窗口设计 | 第37页 |
| ·检测信息窗口 | 第37-38页 |
| ·检测操作窗口 | 第38页 |
| ·检测结果窗口 | 第38页 |
| ·送丝稳定性分数值 | 第38-39页 |
| ·检测结果窗口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检测参数的选择及检测数据的数学分析 | 第42-49页 |
| ·检测参数的选择 | 第42-46页 |
| ·不同阻尼盘直径时焊丝空载送丝阻力 | 第42-43页 |
| ·不同阻尼盘直径时实际焊接送丝阻力 | 第43-46页 |
| ·送丝管缠绕二圈时实际焊接送丝阻力 | 第43-44页 |
| ·送丝管缠绕一圈时实际焊接送丝阻力 | 第44-45页 |
| ·检测参数的设置 | 第45-46页 |
| ·检测分析数学处理方法 | 第46-48页 |
| ·送丝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第46页 |
| ·送丝阻力的平均值 | 第46页 |
| ·送丝阻力的标准差 | 第46页 |
| ·检测数据的数学处理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ER50-6 焊丝送丝稳定性检测分析 | 第49-60页 |
| ·送丝稳定性检测系统检测过程 | 第49-50页 |
| ·功能检测 | 第49页 |
| ·检测过程 | 第49-50页 |
| ·不同条件下送丝稳定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松弛直径和翘距对送丝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外加阻力下送丝稳定性测量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检测结果与焊丝中 C 含量结果比对 | 第53-55页 |
| ·焊丝送丝稳定性检测分析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