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阐述 | 第13-22页 |
一、 何为义利观 | 第13-15页 |
(一) 传统义利观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3页 |
(二) 义与利的含义 | 第13-14页 |
(三) 传统义利观的形成 | 第14-15页 |
二、 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 第15-21页 |
(一) 重义轻利 | 第15-16页 |
(二) 重利轻义 | 第16-18页 |
(三) 义利合一 | 第18-20页 |
(四) 义利双弃 | 第20-21页 |
三、 义利观概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 第22-26页 |
一、 有助于知荣知耻道德标准的树立 | 第22-23页 |
(一) 中国传统的耻文化 | 第22-23页 |
(二) 建立知荣知耻的社会风尚 | 第23页 |
二、 有助于激发主体个人的精神风貌 | 第23-24页 |
三、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义利观在当代的发展 | 第26-31页 |
一、 传统义利观与当代义利观的差异 | 第26-29页 |
(一) 社会基础的差异 | 第26-27页 |
(二) 主体意识的差异 | 第27-29页 |
二、 传统义利观与当代义利观的融合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怎样弘扬和建设当代的义利观 | 第31-37页 |
一、 对青少年从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传 | 第31-32页 |
(一) 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二) 督促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 | 第32页 |
二、 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 第32-35页 |
(一)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二)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33页 |
(三)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境界上的融合 | 第33-35页 |
三、 在当代群己关系中找寻义利之间的平衡点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