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路径: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的问题研究--以平安壮寨、程阳马安侗寨、甘河瑶寨社区参与的比较研究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社区参与的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一、 国外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二、 国内社区参与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民族旅游村寨的概况与社区参与 | 第22-39页 |
| 第一节 景区概况 | 第22-29页 |
| 一、 平安壮寨概况 | 第22-24页 |
| 二、 程阳马安侗寨概况 | 第24-27页 |
| 三、 甘河瑶寨概况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民族旅游村寨的社区参与 | 第29-39页 |
| 一、 民族村寨居民人口特征 | 第29-30页 |
| 二、 社区参与效益 | 第30-33页 |
| 三、 社区参与层次 | 第33-36页 |
| 四、 社区参与意识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民族旅游村寨社区参与的比较研究 | 第39-49页 |
| 第一节 民族旅游村寨参与现状比较 | 第39-44页 |
| 一、 旅游收益分配机制的比较 | 第39-40页 |
| 二、 居民参与机制的比较 | 第40-42页 |
| 三、 居民参与意识的比较 | 第42-44页 |
|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居民参与机制的探讨 | 第44-49页 |
| 一、 教育培训机制 | 第44-45页 |
| 二、 利益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 三、 沟通机制 | 第46-47页 |
| 四、 咨询机制 | 第47-48页 |
| 五、 制度法律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49-60页 |
| 第一节 景区与社区一体化的平安壮寨 | 第49-53页 |
| 一、 公司主导的社区参与策略 | 第49-50页 |
| 二、 存在问题 | 第50-53页 |
| 第二节 景区与社区紧密相连的程阳马安侗寨 | 第53-56页 |
| 一、 政府策略 | 第54页 |
| 二、 存在问题 | 第54-56页 |
| 第三节 景区与社区保持距离的甘河瑶寨 | 第56-60页 |
| 一、 农民参与意识 | 第56-58页 |
| 二、 长久的挑战 | 第58-60页 |
| 第五章、社区参与的模式效应和局限 | 第60-66页 |
| 第一节 模式的效应 | 第60-62页 |
| 一、 平安壮寨 | 第60-61页 |
| 二、 程阳马安侗寨 | 第61-62页 |
| 三、 甘河瑶寨 | 第62页 |
| 第二节 模式的局限 | 第62-66页 |
| 一、 平安壮寨 | 第62-64页 |
| 二、 程阳马安侗寨 | 第64-65页 |
| 三、 甘河瑶寨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路径选择:完善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 第66-73页 |
| 第一节 政府有限主导 | 第66-67页 |
|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政策 | 第66-67页 |
| 二、 充当协调中介的角色 | 第67页 |
| 三、 摆脱经营者角色 | 第67页 |
| 第二节 第三方力量介入 | 第67-69页 |
| 一、 帮助弱势群体 | 第68页 |
| 二、 制衡占主导地位的政府 | 第68-69页 |
| 第三节 公司企业自治 | 第69页 |
| 第四节 合同规范制约 | 第69-71页 |
| 一、 合同可以规范乡村居民的行为规范 | 第70页 |
| 二、 合同可以保障社区的居民的利益 | 第70页 |
| 三、 合同可以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 第70-71页 |
| 第五节 社区能力建设 | 第71-73页 |
| 一、 推行参与式发展 | 第71页 |
| 二、 加强教育培训 | 第71页 |
| 三、 培育社区精英 | 第71-73页 |
| 附录 1 平安壮寨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 附录 2 甘河瑶寨调查问卷 | 第75-77页 |
| 附录 3 马安侗寨调查问卷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