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文献综述一、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 基础研究 | 第11-12页 |
| ·现代医学进展 | 第11页 |
| ·神经损伤 | 第11页 |
| ·自由基损伤、代谢异常 | 第11页 |
| ·血流动力学改变 | 第11页 |
| ·免疫反映的参与 | 第11页 |
| ·中医理论渊源 | 第11-12页 |
| 2 现代中医从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及中药复方治疗 | 第12-13页 |
| ·DPN 瘀血辩证的理论研究 | 第12页 |
| ·由虚致瘀 | 第12页 |
| ·瘀阻络脉 | 第12页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瘀血辩证的复方治疗 | 第12-13页 |
| ·藤通血络 | 第12页 |
| ·善用虫药 | 第12-13页 |
| ·权衡加减 | 第13页 |
| ·分期议病 | 第13页 |
| ·瘀贯始终 | 第13页 |
| 3 其他疗法 | 第13-14页 |
| ·针刺治疗 | 第13-14页 |
| ·针刺延缓及减轻坐骨神经损害 | 第13页 |
| ·针刺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 第13-14页 |
| ·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微循环 | 第14页 |
| 4 问题与展望 | 第14页 |
| 文献综述二、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1 方药量效关系理论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方法 | 第15页 |
| ·内容 | 第15-16页 |
| ·进展 | 第16页 |
| 2 临床研究现状与方法 | 第16页 |
| ·现状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页 |
| 3 实验研究 | 第16-17页 |
| 4 药物学角度 | 第17页 |
| 5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 1 抵当汤的理论渊源 | 第18页 |
| 2 抵当汤的现代机理研究 | 第18-19页 |
| ·单味药 | 第18页 |
| ·药对-角药 | 第18-19页 |
| 3 现代临床应用 | 第19-20页 |
| ·脑血管病变 | 第19页 |
| ·前列腺增生肥大 | 第19页 |
| ·冠心病 | 第19页 |
| ·糖尿病 | 第19页 |
| ·妇科疾病 | 第19-20页 |
|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第20页 |
| ·栓塞性静脉炎、产后静脉炎 | 第20页 |
| 4 实验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减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作用 | 第20页 |
| ·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第20-21页 |
| ·改善脑血管供血、保护脑细胞 | 第21页 |
| 5 问题 | 第21-22页 |
| 验案分析 | 第22-31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2 选案标准 | 第22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 5 本研究所选验案的特点 | 第26-27页 |
| 6 《伤寒论》原文中抵当汤(丸)的组成及服药方法 | 第27页 |
| 7 仲景经方剂量的换算 | 第27页 |
| 8 原方比例及药物配伍量比 | 第27页 |
| 9 现代中医运用抵当方治疗疾病方药用量特点的借鉴 | 第27-28页 |
| 10 讨论 | 第28-31页 |
| ·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研究价值 | 第29-30页 |
| ·不足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