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纹样中美学思想的体现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前言 | 第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中国古代服饰起源 | 第12页 |
| ·中国古代纹样的开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古代服饰纹样研究 | 第13-15页 |
| ·我国古代服饰纹样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分析、归类 | 第18-32页 |
| ·前言 | 第18页 |
| ·古代服饰纹样来源分类 | 第18-24页 |
| ·彩陶纹样 | 第18-20页 |
| ·青铜器纹样 | 第20-22页 |
| ·瓦当纹样 | 第22-23页 |
| ·剪纸纹样 | 第23页 |
| ·蓝印花布纹样 | 第23-24页 |
| ·纹样的空间构成分类 | 第24-28页 |
| ·平面纹样 | 第24-25页 |
| ·立体纹样 | 第25-28页 |
| ·纹样的形式构成分类 | 第28-29页 |
| ·单独纹样 | 第28页 |
| ·适合纹样 | 第28-29页 |
| ·连续纹样 | 第29页 |
| ·古代服饰纹样素材的分类及具体代表意义 | 第29-31页 |
| ·古代服饰纹样素材的分类 | 第29-30页 |
| ·代表纹样美学意义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历代服饰纹样变化与美学思想变化关系 | 第32-48页 |
| ·前言 | 第32页 |
| ·历代服饰制度及纹样特征与审美 | 第32-46页 |
| ·远古服饰 | 第32页 |
| ·周朝服饰 | 第32-35页 |
| ·秦汉服饰 | 第35-37页 |
| ·魏晋服饰 | 第37-39页 |
| ·隋唐五代服饰 | 第39-41页 |
| ·宋朝服饰 | 第41-42页 |
| ·元朝服饰 | 第42-43页 |
| ·明朝服饰 | 第43-45页 |
| ·清朝服饰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古代服饰纹样的审美 | 第48-54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纹样“美”的分析 | 第48-51页 |
| ·自然美 | 第48-49页 |
| ·艺术美 | 第49-51页 |
| ·社会美 | 第51页 |
| ·纹样的审美“变迁”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古代服饰纹样中美学思想对古今社会的影响 | 第54-64页 |
| ·前言 | 第54页 |
| ·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与用途 | 第54-58页 |
| ·彰显礼制 | 第54-55页 |
| ·文化传播 | 第55-57页 |
| ·标示节俗 | 第57-58页 |
| ·表达情感 | 第58页 |
| ·古代服饰纹样中美学思想对现代审美的影响 | 第58-62页 |
| ·在视觉传达上的应用 | 第58-60页 |
| ·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相互意义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