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聚合釜的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聚氯乙烯概述 | 第11-13页 |
·PVC 的生产状况 | 第11-12页 |
·PVC 的市场需求 | 第12-13页 |
·PVC 的应用 | 第13页 |
·PVC 的合成方法 | 第13-15页 |
·乳液聚合法 | 第14页 |
·本体聚合法 | 第14-15页 |
·悬浮聚合法 | 第15页 |
·悬浮聚合法合成 PVC 工艺 | 第15-19页 |
·工艺流程 | 第15-16页 |
·PVC 成粒过程 | 第16-17页 |
·悬浮聚合特征 | 第17页 |
·悬浮聚合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悬浮聚合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PVC 聚合釜的模型化研究及计算机模拟 | 第19-2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21-22页 |
·Aspen Plus 流程模拟软件 | 第22页 |
·FORTRAN 简介 | 第22-23页 |
·PVC 聚合过程的模型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4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2 氯乙烯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27-41页 |
·聚合过程分析 | 第27-28页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28-31页 |
·基本假设 | 第3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1-36页 |
·引发剂的分解 | 第31-33页 |
·单一引发剂模型 | 第33-35页 |
·复合引发剂动力学模型 | 第35-36页 |
·模型的求解及验证 | 第36-39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36-37页 |
·计算结果与模型验证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3 模型在引发剂工业优选中的应用 | 第41-53页 |
·引发剂种类 | 第41-42页 |
·引发剂性质 | 第42-44页 |
·引发剂的引发效果 | 第42-44页 |
·引发剂在水中的溶解度 | 第44页 |
·引发剂的选用原则 | 第44-46页 |
·基本要求 | 第45页 |
·最高放热峰 | 第45页 |
·PVC 树脂质量 | 第45-46页 |
·引发剂用量估算 | 第46页 |
·复合引发剂体系的优化 | 第46-51页 |
·单一引发剂下的聚合速率 | 第47页 |
·复合引发剂的聚合速率 | 第47-48页 |
·引发剂用量优化 | 第48-50页 |
·配比优化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4 聚合釜传热模型的提出及传热性能的研究 | 第53-65页 |
·聚合釜的传热过程 | 第53页 |
·传热能力 | 第53-56页 |
·传热面积 | 第54页 |
·传热温差 | 第54页 |
·传热系数 | 第54-56页 |
·传热系数的计算 | 第56-57页 |
·釜内壁传热系数 | 第56页 |
·釜外壁传热系数 | 第56页 |
·内冷圆管外壁传热系数 | 第56页 |
·内冷管内壁传热系数 | 第56-57页 |
·传热负荷 | 第57-58页 |
·总聚合热 | 第57页 |
·平均热负荷 | 第57页 |
·热负荷分布指数 | 第57页 |
·最高热负荷 | 第57-58页 |
·传热模型的提出 | 第58页 |
·实例计算 | 第58-61页 |
·纯组分的物性常数 | 第58页 |
·悬浮液的物性计算 | 第58-59页 |
·聚合釜传热系数的计算 | 第59-61页 |
·传热性能研究 | 第61-63页 |
·循环冷却水流量对夹套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粘釜物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