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概念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 | 第15-18页 |
一、 社会学概念中的社区 | 第15页 |
二、 政策文件中的社区 | 第15-16页 |
三、 行政管理实践中的社区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社区治理的主体 | 第18页 |
第三节 社区治理的概念与内容 | 第18-21页 |
一、 社区治理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 社区治理的内容 | 第19页 |
三、 社区治理的演变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模式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南京建邺模式 | 第21-22页 |
一、 建邺模式的主要做法 | 第21-22页 |
二、 建邺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2页 |
第二节 深圳盐田模式 | 第22-24页 |
一、 深圳模式的主要做法 | 第22-23页 |
二、 深圳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武汉江汉模式 | 第24-25页 |
一、 江汉模式的主要做法 | 第24页 |
二、 江汉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4-25页 |
第四节 上海模式 | 第25-27页 |
一、 上海模式的主要做法 | 第25-26页 |
二、 上海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湖北黄石模式 | 第27-29页 |
一、 黄石模式的主要做法 | 第27-28页 |
二、 黄石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28-29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29-33页 |
一、 各地做法中值得肯定的共同点 | 第29-30页 |
二、 各地做法中有待改进的共同点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社区治理的困境 | 第33-49页 |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冲突尖锐 | 第33-34页 |
一、 三个概念的主要特征 | 第33页 |
二、 三个概念带来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党组织在加强领导和引领社会中陷入两难 | 第34-40页 |
一、 “十六字方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35页 |
二、 党组织为核心与居委会为主体的悖论 | 第35-36页 |
三、 政法综治部门与民政部门牵头的社会管理差异明显 | 第36-40页 |
第三节 居委会在协助政府与组织自治间进退失据 | 第40-42页 |
一、 居委会法律地位的明确与职能的两重性 | 第41页 |
二、 居委会现实工作中的矛盾与取舍 | 第41-42页 |
三、 群众对居委会定位的认知已经固化 | 第42页 |
第四节 社会组织在追求理想与政策现实间无所适从 | 第42-47页 |
一、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微妙 | 第42-44页 |
二、 学界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两极 | 第44-45页 |
三、 社会组织自身存在问题比较严重 | 第45-46页 |
四、 社会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冷漠 | 第46-47页 |
第五节 居民群众在追逐利益和民主参与间摇摆不定 | 第47-49页 |
一、 居民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主要诉求 | 第47-48页 |
二、 居民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矛盾性和两重性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改善社区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将改善党的领导摆到和加强党的领导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 第49-51页 |
一、 追求泛化的党建思路需要改变 | 第49页 |
二、 只做加法的党建方法需要优化 | 第49-51页 |
三、 定位全能的党建理念需要完善 | 第51页 |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创新理念和方法 | 第51-54页 |
一、 明确创新的方向 | 第52-53页 |
二、 增加创新的保障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处理好政府行政与社区自治的关系 | 第54-55页 |
一、 行政与自治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 第54页 |
二、 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54-55页 |
三、 社区层面的改革必须与上级的改革统筹考虑 | 第55页 |
第四节 建立结构简单、参与广泛的社区组织运作体系 | 第55-59页 |
一、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完善 | 第55-56页 |
二、 其他建议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后记并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