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11-1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结构和内容 | 第12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第2章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建立与发展 | 第14-28页 |
| ·民众剧团的建立 | 第14-15页 |
| ·民众剧团的建立背景 | 第14页 |
| ·民众剧团的建立过程 | 第14-15页 |
| ·民众剧团的发展 | 第15-28页 |
|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38年7月建团——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 | 第16-17页 |
| ·第二阶段:建国前的蓬勃发展时期(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1949 年9月建国前) | 第17-20页 |
| ·第三阶段:十七年文艺发展时期(1949年10月建国——1966年4月文革前) | 第20-22页 |
| ·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前(1966年5月文革开始——1978 年) | 第22-23页 |
|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 第23-28页 |
| 第3章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其发展演变团体的贡献与功绩 | 第28-46页 |
|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团体贡献 | 第28-37页 |
| ·自创的优秀作品 | 第28-33页 |
| ·(1)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自创的优秀作品及影响 | 第28-30页 |
| ·(2)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发展演变的团体自创的优秀作品及影响 | 第30-33页 |
| ·演出的优秀作品 | 第33-35页 |
| ·(1)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出的优秀作品及影响 | 第33-34页 |
| ·(2)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发展演变的团体演出的优秀作品及影响 | 第34-35页 |
| ·主要获奖作品 | 第35-37页 |
| ·民众剧团以及其发展演变团体的主要人物贡献 | 第37-41页 |
|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41-44页 |
| ·民众剧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作用 | 第41-43页 |
| ·民众剧团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43-44页 |
| ·民众剧团发展演变团体对陕西文化产业的贡献 | 第44-45页 |
| ·民众剧团发展演变团体对教育的贡献 | 第45-46页 |
| 第4章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特点 | 第46-50页 |
| ·文艺创作的特点 | 第46-47页 |
| ·民众剧团团队发展中的特点 | 第47-50页 |
| 第5章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50-58页 |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51-52页 |
| ·坚持文艺民族化 | 第52-53页 |
| ·坚持文艺科学化 | 第53-54页 |
| ·坚持文艺大众化 | 第54-56页 |
| ·坚持文艺审美原则,反对“三俗”(庸俗、低俗、媚俗) | 第56-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