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分析及其应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1.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及结构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2. 招贴设计与隐喻手法 | 第17-30页 |
| ·招贴设计 | 第17-27页 |
| ·概念 | 第17-18页 |
| ·招贴的历史和发展 | 第18-19页 |
| ·招贴的分类 | 第19-24页 |
| ·招贴的传播特点 | 第24-27页 |
| ·隐喻 | 第27-29页 |
| ·何谓隐喻 | 第27-28页 |
| ·隐喻的种类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招贴设计中的隐喻手法 | 第30-38页 |
| ·隐喻类招贴的特征 | 第30-34页 |
| ·优势 | 第30-34页 |
| ·劣势 | 第34页 |
| ·隐喻类招贴的表现形式 | 第34-37页 |
| ·图像隐喻 | 第35页 |
| ·图文隐喻 | 第35-36页 |
| ·文字隐喻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应用与研究 | 第38-48页 |
| ·隐喻手法的表现形式 | 第38-44页 |
| ·本体与喻体的联想 | 第38-42页 |
| ·本体与喻体的发散 | 第42-43页 |
| ·本体与喻体的关联 | 第43-44页 |
| ·表现手法运用的形式 | 第44-47页 |
| ·并置 | 第44-45页 |
| ·结合 | 第45页 |
| ·替代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5. 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实践 | 第48-54页 |
| ·实践范围界定 | 第48-49页 |
| ·类型的选取 | 第48页 |
| ·题材的选取 | 第48-49页 |
| ·公益类隐喻招贴的设计实践 | 第49-50页 |
| ·图像接收人群 | 第49页 |
| ·表现形式的选择 | 第49页 |
| ·表现手法运用形式的选择 | 第49-50页 |
| ·创作思维的确立 | 第50页 |
| ·创意的生成 | 第50-53页 |
| ·创作实践的认知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6. 结论 | 第54-56页 |
| ·研究内容与实践 | 第54页 |
| ·论文研究局限性 | 第54-55页 |
| ·研究前景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图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