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论第12-21页
第一章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历史嬗变第21-58页
 第一节 美国当代 ADR的历程第21-32页
  一、ADR 运动萌芽:清教徒、平民主义和乌托邦第21-23页
  二、社区司法运动:从法院权力中分一杯羹第23-25页
  三、法院附设 ADR产生:法院服务的合理化第25-32页
 第二节 法院附设仲裁的产生第32-39页
  一、从“诉讼”到“ADR”的衍进第32-36页
  二、诉讼与 ADR的互动第36-39页
 第三节 法院附设仲裁的发展第39-58页
  一、联邦立法的发展第39-40页
  二、联邦地区法院实践的发展第40-50页
  三、州级初审法院实践的发展第50-58页
第二章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学理分析第58-87页
 第一节 法院附设仲裁的法理——美国司法实用主义的智慧之作第58-62页
  一、“实用主义”司法第58-60页
  二、实用主义司法与纠纷解决第60-62页
 第二节 仲裁附设于法院的因由第62-66页
  一、法院功能的多维性第63-64页
  二、法院管理的多元化第64-65页
  三、法院定位的现代阐释第65-66页
 第三节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的功能第66-70页
  一、纠纷解决功能第66-68页
  二、调整修复功能第68-69页
  三、补充助益功能第69-70页
 第四节 关于法院附设仲裁的争议第70-87页
  一、应否阻抑重新审判第71-72页
  二、应否舍弃终局性内核第72-80页
  三、是否双重程序公允第80-81页
  四、会否输出“次等正义”第81-84页
  五、是否有违陪审团审判权第84-87页
第三章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运作规程第87-139页
 第一节 法院附设仲裁授权来源第87-91页
  一、联邦地区法院第88页
  二、联邦破产法院第88-90页
  三、州级初审法院第90-91页
 第二节 法院附设仲裁程序开启第91-105页
  一、为仲裁选择案件第91-97页
  二、为案件匹配程序第97-99页
  三、决定移交案件第99-102页
  四、签发移交令状第102-105页
 第三节 法院附设仲裁程序展开第105-126页
  一、当事人有意义地参与第105-109页
  二、当事人参与的程度第109-110页
  三、仲裁员的选择第110-116页
  四、审前信息交换第116-119页
  五、仲裁案件管理第119-123页
  六、举行仲裁听审第123-125页
  七、作出仲裁裁决第125-126页
 第四节 法院附设仲裁程序结束第126-127页
  一、达成和解第126页
  二、不再具有仲裁价值第126页
  三、仲裁裁决作出第126-127页
 第五节 法院附设仲裁程序模式第127-139页
  一、两种程序模式第127-129页
  二、自愿性仲裁的特质第129-134页
  三、强制性仲裁的特质第134-137页
  四、两种模式比较分析第137-139页
第四章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实证考察第139-185页
 第一节 法院附设仲裁的实践运行第139-166页
  一、启动阶段第140-157页
  二、成熟阶段第157-166页
 第二节 法院附设仲裁运行之评述第166-174页
  一、对运行的总体评述第166-169页
  二、对运行过程的评述第169-173页
  三、对运行效果的评述第173-174页
 第三节 法院附设仲裁的优势局限第174-185页
  一、法院附设仲裁的优势第174-179页
  二、法院附设仲裁的局限第179-185页
第五章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对我国的启示第185-212页
 第一节 我国法院附设 ADR的考察第185-196页
  一、我国法院附设 ADR的背景第186-188页
  二、法院附设 ADR在局部地区的实践第188-191页
  三、法院附设 ADR在实践中的问题第191-193页
  四、我国法院附设 ADR的反思第193-196页
 第二节 我国借鉴美国法院附设仲裁的可行性分析第196-202页
  一、社会背景契合第196-199页
  二、法院案件负担相似第199-201页
  三、法律政策导向趋同第201-202页
 第三节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探索对我国的启示第202-207页
  一、法院附设仲裁的探索与实践分阶段进行第202-204页
  二、仲裁模式选择与预设的解纷目标相契合第204-206页
  三、程序的准确定位是法院附设仲裁的基础第206-207页
 第四节 美国法院附设仲裁理念对我国的启示第207-212页
  一、是真正的“附设”第207-208页
  二、以开放态度接纳仲裁第208-209页
  三、赢得法律精英支持第209-212页
余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第212-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27页
致谢第227-2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法律认同--基于中国语境的考察
下一篇:抗战大后方刑事审判改革与实践--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