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历史考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中国大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港台地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篇章结构 | 第17-20页 |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20-2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概述 | 第22-39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哲学的由来及含义 | 第22-23页 |
·“中国哲学史”的界定 | 第23-25页 |
·“范式”的界定 | 第25-26页 |
·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历程 | 第26-34页 |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启蒙阶段 | 第27-29页 |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初步建立 | 第29-32页 |
·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继续发展 | 第32-34页 |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第34-39页 |
·中国哲学学说的合法性问题 | 第34-37页 |
·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 | 第37-39页 |
第3章 西方化范式 | 第39-59页 |
·时代背景 | 第39-40页 |
·哲学观 | 第40-44页 |
·胡适的哲学观 | 第41-42页 |
·冯友兰的哲学观 | 第42-43页 |
·胡适、冯友兰的哲学观述评 | 第43-44页 |
·研究内容 | 第44-49页 |
·对哲学基本问题和思想内容的预设 | 第45-46页 |
·中西方哲学思想之间的“反向格义” | 第46-49页 |
·研究结构 | 第49-53页 |
·西方哲学三分法的内容结构 | 第49-50页 |
·中国哲学史的“三分式”板块结构 | 第50-52页 |
·对中国哲学史“三分式”板块结构的述评 | 第52-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9页 |
·对哲学史料的处理方法 | 第53-56页 |
·对哲学思想形式系统的建构方法 | 第56-59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范式 | 第59-94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述 | 第59-64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程 | 第59-62页 |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 | 第62-64页 |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64-70页 |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64-65页 |
·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影响下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65-67页 |
·列宁哲学史定义影响下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67-70页 |
·研究内容 | 第70-76页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 第70-72页 |
·中国哲学史发展的一般根据 | 第72-74页 |
·中国哲学史发展的特殊根据 | 第74-76页 |
·研究结构 | 第76-84页 |
·对子结构 | 第76-80页 |
·螺旋式圆圈结构 | 第80-84页 |
·研究方法 | 第84-94页 |
·对哲学思想的历史主义分析方法 | 第85-87页 |
·对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方法 | 第87-90页 |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 第90-94页 |
第5章 中国“本土化”范式 | 第94-121页 |
·“本土化”内涵的概述 | 第94-101页 |
·“本土化”的界定 | 第94-95页 |
·“本土化”思潮的兴起 | 第95-98页 |
·中国哲学史的“本土化”历程 | 第98-101页 |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101-106页 |
·“中国本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102-104页 |
·“中国本位”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 | 第104-106页 |
·研究内容 | 第106-113页 |
·解析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内涵 | 第106-108页 |
·挖掘中国哲学义理的本质特色 | 第108-111页 |
·创建新的哲学体系 | 第111-113页 |
·研究结构 | 第113-115页 |
·中国哲学的实质系统与形式系统 | 第113-114页 |
·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体系的构建 | 第114-1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15-121页 |
·对中国哲学传统研究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 第115-117页 |
·中西哲学之间比较和融会贯通的方法 | 第117-119页 |
·中西马哲学方法的综合创新 | 第119-121页 |
第6章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第121-128页 |
·经验 | 第121-125页 |
·哲学观的开放性 | 第121-122页 |
·框架模式的构建 | 第122-123页 |
·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 | 第123-125页 |
·不足 | 第125-128页 |
·书写形式的过于单一化 | 第125-126页 |
·中外哲学比较的不平等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