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雪径流—古冲沟”型矿井突水致灾模式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Contents | 第10-12页 |
图清单 | 第12-16页 |
表清单 | 第16-17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3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30-32页 |
2 水文地质结构的综合分析及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32-59页 |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 第32-35页 |
·瞬变电磁法及高密度电法勘探 | 第35-46页 |
·水文地质钻探探查 | 第46-47页 |
·地下水动态监测 | 第47-49页 |
·“融雪径流-古冲沟”结构的概念模型 | 第49-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融雪径流-古冲沟”型突水模式及致灾机制 | 第59-71页 |
·水文地质结构对突水的影响 | 第59-64页 |
·“融雪径流-古冲沟”型突水致灾机制 | 第64-67页 |
·“融雪径流-古冲沟”型突水特征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区域性融雪径流场演化的数值模拟 | 第71-92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1-77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77-83页 |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 第83-85页 |
·截流及疏放流场的演化模拟 | 第85-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融雪径流-古冲沟”型突水的综合防治技术 | 第92-111页 |
·“帷幕阻流”与“明渠引流” | 第92-99页 |
·区域性高位垂直疏放截流模式 | 第99-103页 |
·无动力坡降疏放水技术 | 第103-107页 |
·无动力疏放效果评价 | 第107-108页 |
·工作面回采试验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11-113页 |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作者简历 | 第118-12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