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12-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第一章 兵源与兵制 | 第18-118页 |
第一节 西汉 | 第18-49页 |
一、屯骑与突骑 | 第18-41页 |
二、西汉突(屯)骑中的东胡族兵源 | 第41-44页 |
三、边郡兵、属国兵和招募兵:西汉突(屯)骑的不同兵制 | 第44-49页 |
第二节 东汉 | 第49-75页 |
一、东汉前期幽州突骑的兵源:胡汉杂糅与以汉为主 | 第50-53页 |
二、东汉建国后幽州突骑的兵制:光武帝军制改革的影响 | 第53-66页 |
三、东汉后期幽州突骑的兵源:胡汉比例的失衡 | 第66-75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 第75-118页 |
一、三国:中兴汉室的政治诅咒和政治号召 | 第75-86页 |
二、西晋:突骑编制的恢复及其兵源族属的变化 | 第86-90页 |
三、东晋十六国:东晋的有名无实和十六国的有实无名 | 第90-100页 |
四、南北朝:南朝淮颍突骑的最终衰落与北朝六镇突骑的高车化 | 第100-118页 |
第二章 装备与战法 | 第118-180页 |
第一节 秦与西汉 | 第118-137页 |
一、中原车骑部队中骑马步兵的装备与战法 | 第118-124页 |
二、以匈奴骑兵为代表的北方游牧部落骑射手的装备与战法 | 第124-130页 |
三、西汉突(屯)骑:骑马步兵与骑射手装备与战法的融合与加强 | 第130-137页 |
第二节 东汉 | 第137-151页 |
一、技术化因素:高桥马鞍的装备和东汉幽州突骑的枪骑兵化 | 第138-147页 |
二、经济化因素:光武帝军制改革与东汉幽州突骑的甲骑具装化 | 第147-151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 第151-180页 |
一、重型具装甲骑的病态化发展 | 第151-158页 |
二、鲜卑具装虎班突骑:慕容鲜卑突骑轻型化的初步尝试 | 第158-168页 |
三、实战用双马镫的装备与府兵的再装甲化:东魏北齐突骑的技战术改革 | 第168-180页 |
第三章 战绩与地位 | 第180-261页 |
第一节 秦与西汉 | 第180-195页 |
一、边郡突骑与属国突骑:汉武帝讨伐匈奴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 第180-193页 |
二、八校尉的禁军突骑:亲近地位和单薄战绩的反差及其原因 | 第193-195页 |
第二节 东汉 | 第195-212页 |
一、幽州突骑在东汉开国战争中的汗马功劳 | 第195-202页 |
二、东汉开国之后幽州突骑的战绩和地位:优养与战损的内外夹攻及其战力的衰退 | 第202-212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 第212-261页 |
一、三国:曹魏三郡乌丸与蜀汉突将的对立 | 第212-217页 |
二、西晋:短暂统一时代的短暂复兴 | 第217-221页 |
三、东晋十六国:鲜卑突骑的勤王与独立 | 第221-244页 |
四、南北朝:淮颍突骑的内外交煎与高车突骑的功高震主 | 第244-261页 |
结语 | 第261-263页 |
图版 | 第263-294页 |
图版说明 | 第294-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0页 |
致谢 | 第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