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的改造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5页 |
·城中村的由来 | 第9-10页 |
·城中村的现状 | 第10-11页 |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国外“城中村”的概况 | 第12-13页 |
·国外“城中村”的改造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城中村的基本情况 | 第17-30页 |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 第17-21页 |
·我国城中村的二元经济结构 | 第21-24页 |
·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 | 第22页 |
·土地管理的二元结构 | 第22-23页 |
·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结构 | 第23页 |
·公共项目的二元结构 | 第23-24页 |
·教育体系的二元结构 | 第24页 |
·二元经济结构的总结 | 第24页 |
·城中村问题的利益博弈 | 第24-26页 |
·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24-25页 |
·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25页 |
·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25-26页 |
·城中村的改造重建 | 第26-30页 |
·重建的方向 | 第26页 |
·城中村的分类 | 第26-28页 |
·重建的模式 | 第28-30页 |
·政府主导模式 | 第28页 |
·村民集体主导模式 | 第28-29页 |
·开发商主导模式 | 第29页 |
·总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深圳市南山区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 第30-46页 |
·深圳市南山区城中村的背景 | 第30-36页 |
·城中村简介 | 第30-31页 |
·调查研究 | 第31-32页 |
·相关领导的意见 | 第32-33页 |
·布局分析 | 第33-34页 |
·居住人口 | 第34页 |
·经济发展 | 第34页 |
·社会民生 | 第34-35页 |
·公共基础设施 | 第35页 |
·专家评审 | 第35-36页 |
·S.W.O.T 分析 | 第36-37页 |
·优势 | 第36页 |
·劣势 | 第36页 |
·机会 | 第36页 |
·威胁 | 第36-37页 |
·南山区城中村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7页 |
·结合自然原则 | 第37页 |
·特色与创新原则 | 第37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7页 |
·弹性与适应性原则 | 第37页 |
·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 第37-38页 |
·南山区城中村改造的前景 | 第38-41页 |
·历史与文化的品牌建设 | 第38页 |
·古城位置的优势 | 第38页 |
·古城面貌的概况 | 第38-39页 |
·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39页 |
·历史古迹的修缮 | 第39页 |
·文化名胜的游览 | 第39-40页 |
·交通发展的策略 | 第40页 |
·地下空间的利用 | 第40页 |
·开放空间的使用 | 第40页 |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 第40-41页 |
·南山区城中村的具体规划方案 | 第41-44页 |
·节点一:古城南门 | 第41-42页 |
·节点二:古城中心 | 第42页 |
·节点三:古城东门 | 第42-43页 |
·节点四:古城西门 | 第43页 |
·总结 | 第43-44页 |
·南山区城中村逐步发展的战略 | 第44-46页 |
·第一阶段的发展 | 第44页 |
·第二阶段的发展 | 第44-45页 |
·第三阶段的发展 | 第45页 |
·第四阶段的发展 | 第45页 |
·第五阶段的发展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深圳市南山区城中村的对比研究 | 第46-51页 |
·佛山岭南天地与深圳古城的对比 | 第46-47页 |
·纽约贫民窟改造后的住房状况 | 第47-48页 |
·温尼伯市西百老汇改造中的政策支持 | 第48-49页 |
·伦敦主教广场的总体规划 | 第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