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仁竹叶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的疗效观察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10-14页 |
(一)、流行病学 | 第10页 |
(二)、动物模型 | 第10-11页 |
(三)、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1、感染因素 | 第11页 |
2、免疫学因素 | 第11-12页 |
3、遗传因素 | 第12页 |
4、环境因素 | 第12-13页 |
6、其他因素 | 第13页 |
(四)、药物治疗 | 第13-14页 |
1、氨基水杨酸抑制剂 | 第13-14页 |
2、糖皮质激素 | 第14页 |
3、免疫抑制剂 | 第14页 |
二、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14-18页 |
(一)、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演变 | 第14-15页 |
(二)、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1、感受外邪 | 第15页 |
2、饮食所伤 | 第15-16页 |
3、情志失调 | 第16页 |
4、瘀血内阻 | 第16页 |
5、脾肾虚衰 | 第16页 |
(三)、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治法 | 第16-17页 |
1、清热利湿法 | 第16页 |
2、调气行血法 | 第16页 |
3、收敛止血法 | 第16-17页 |
4、健脾益气法 | 第17页 |
(四)、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注意的问题 | 第17-18页 |
1、虚实夹杂,攻补兼施 | 第17页 |
2、健脾祛湿乃治疗本病的主法 | 第17页 |
3、掌握收涩药物的应用时机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33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8-21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8-21页 |
1、病例来源 | 第18页 |
2、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3、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19页 |
4、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分组方法 | 第21-22页 |
1、两组性别分布 | 第21页 |
2、两组年龄分布 | 第21页 |
3、两组病程分布 | 第21-22页 |
4、两组治疗前症候积分分布 | 第22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1、方药组成 | 第22页 |
2、灌肠方法 | 第22-23页 |
三、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23-24页 |
(一)、观察指标 | 第23页 |
1、安全性指标 | 第23页 |
2、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23页 |
(二)、疗效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1、主要症状评定方法 | 第23页 |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页 |
3、黏膜疗效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五、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一)、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4页 |
(二)、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三)、两组治疗后黏膜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六、讨论 | 第26-33页 |
(一)、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26-29页 |
1、发病机制 | 第26-28页 |
2、药物治疗 | 第28-29页 |
(二)、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认识 | 第29-31页 |
1、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2、治疗原则 | 第30-31页 |
(三)、组方分析 | 第31-33页 |
1、方药组成 | 第31页 |
2、方解 | 第31页 |
3、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