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煤场温度监测技术研究
| 创新点摘要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 ·煤的自燃过程 | 第17-18页 |
| ·煤炭自燃的预测预报与火源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露天煤垛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露天煤垛红外测温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 第2章 露天煤垛温度监测方法及系统 | 第27-45页 |
| ·大型储煤场堆场煤垛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 ·大型储煤场露天煤垛监测要求 | 第28-30页 |
| ·露天煤垛红外温度监测方法 | 第30-31页 |
| ·露天煤垛红外温度监测系统组成及功能 | 第31-44页 |
| ·系统总体组成及功能 | 第31-33页 |
| ·系统硬件组成 | 第33-41页 |
| ·系统软件组成 | 第41-42页 |
| ·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3章 露天煤垛表面温度校正 | 第45-69页 |
| ·红外成像测温原理与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 ·红外测温原理 | 第45-46页 |
| ·红外成像测温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 ·露天煤垛温度成像模型 | 第47-49页 |
| ·露天煤垛红外成像测温过程 | 第47-48页 |
| ·露天煤垛红外成像测温精度的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 ·温度校正方法 | 第49-63页 |
| ·红外图像预处理 | 第49-50页 |
| ·红外热像仪定标 | 第50-54页 |
| ·红外热像仪成像系统空间效应校正方法 | 第54-56页 |
| ·大气辐射传输效应校正方法 | 第56-61页 |
| ·煤垛反射辐射效应校正方法 | 第61-63页 |
| ·煤垛红外测温校正实验 | 第63-68页 |
|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 第4章 露天煤垛有源温度场实验研究 | 第69-96页 |
| ·实验原理及设备 | 第69-70页 |
| ·实验目的 | 第69页 |
| ·实验原理 | 第69-70页 |
| ·实验设备 | 第70页 |
| ·实验方案 | 第70-75页 |
| ·实验位置点的选定 | 第70-72页 |
| ·圆形面热源的选择 | 第72页 |
| ·圆形面热源的预埋方式 | 第72-73页 |
| ·温度传感器布放方式 | 第73-75页 |
| ·实验结果 | 第75-94页 |
| ·煤垛内部温度分布规律 | 第75-79页 |
| ·稳态情况下煤垛表面温度与内热源的关系 | 第79-88页 |
| ·稳态情况下煤垛表面温度全天变化规律 | 第88-89页 |
| ·非稳态情况下表面温度与内热源的关系 | 第89-94页 |
| ·本章小节 | 第94-96页 |
| 第5章 露天煤垛内热源监测 | 第96-112页 |
| ·非稳态情况下露天煤垛内热源监测 | 第96-102页 |
| ·露天煤垛温度分析范围选择 | 第96-97页 |
| ·非稳态情况下内热源分析方法 | 第97-102页 |
| ·稳态情况下露天煤垛内热源监测 | 第102-108页 |
| ·露天煤垛有源温度场的温度分层模型 | 第103页 |
| ·稳态情况下内热源分析方法 | 第103-108页 |
| ·露天煤垛内热源监测方法验证实验 | 第108-111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1-112页 |
| 结论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