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11页 |
二、关于本案的各方意见 | 第11-13页 |
(一)公诉机关的指控 | 第11-12页 |
(二)辩护人意见 | 第12页 |
(三)法院判决 | 第12-13页 |
三、本案的争议问题 | 第13-14页 |
(一)房产与汽车抵押行为的认定 | 第13页 |
(二)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13页 |
(三)亲属还款行为对案件的影响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案件评析 | 第14-25页 |
一、本案的客观行为分析 | 第14-19页 |
(一)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诈骗行为的区分 | 第14-15页 |
(二)本案房产抵押行为分析 | 第15-17页 |
(三)本案汽车抵押行为分析 | 第17-19页 |
二、本案的主观方面分析 | 第19-23页 |
(一)诈骗罪入罪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第19-20页 |
(二)民事欺诈中行为人的目的 | 第20页 |
(三)借贷关系中的主观认定 | 第20-22页 |
(四)本案行为人的主观分析 | 第22-23页 |
三、亲属的还款行为的分析 | 第23-24页 |
四、案件分析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本案引发的思考 | 第25-33页 |
一、实践中应当防止借贷纠纷犯罪化重刑化 | 第25-28页 |
(一)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 第25-26页 |
(二)契合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性质 | 第26-27页 |
(三)符合公民权益保护的要求 | 第27-28页 |
二、借贷纠纷型犯罪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需注意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三、没有或无法证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 | 第30-33页 |
(一)此类行为具有可刑罚性 | 第31-32页 |
(二)现实情况迫切需要此类行为纳入刑法规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个人简历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