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屠徐州若干问题辨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选题及其意义 | 第8页 |
| (二)相关研究状况 | 第8-9页 |
| (三)基本史料 | 第9-10页 |
| 一、曹操屠徐州一说的史料来源 | 第10-12页 |
| 二、曹嵩之死的真相 | 第12-19页 |
| (一)《吴书》的记载 | 第12页 |
| (二)《后汉书》的记载 | 第12页 |
| (三)《曹瞒传》的记载 | 第12页 |
| (四)《三国志》的记载 | 第12-13页 |
| (五)《世语》的记载 | 第13页 |
| (六)史料的比较与辨析 | 第13-14页 |
| (七)曹嵩之死真相的推论 | 第14-15页 |
| (八)《吴书》的谬误 | 第15-17页 |
| (九)《后汉书》的谬误 | 第17页 |
| (十)《资治通鉴》的谬误 | 第17-19页 |
| 三、古今学者对曹嵩之死的研究辨析 | 第19-26页 |
| (一)赵翼的观点及其可商榷之处 | 第19-20页 |
| (二)钱大昕的观点及其可商榷之处 | 第20-21页 |
| (三)吕思勉的观点及其可商榷之处 | 第21-24页 |
| (四)曹操征讨徐州的前后关系 | 第24-26页 |
| 四、曹操二征徐州之经过及屠杀对象的辨析 | 第26-36页 |
| (一)《三国志》记载之辨析 | 第26-29页 |
| (二)《吴书》记载之辨析 | 第29-31页 |
| (三)《曹瞒传》记载之辨析 | 第31-33页 |
| (四)《后汉书》记载之辨析 | 第33-34页 |
| (五)《资治通鉴》记载之辨析 | 第34页 |
| (六)吕思勉观点之辨析 | 第34-36页 |
| 五、曹操屠徐州问题之结论 | 第36-37页 |
| 六、曹操杀降之原因试探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一)传世文献 | 第39页 |
| (二)研究论著 | 第39页 |
| (三)研究论文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42页 |
| (一)曹操首征徐州路线图 | 第40-41页 |
| (二)曹操二征徐州大致路线图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