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e散射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检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的分类和形成途径 | 第10-11页 |
| ·可吸入颗粒物的特性和危害 | 第11页 |
| ·我国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 ·各国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颗粒物粒径分布和主要测量方法 | 第13-20页 |
| ·单个颗粒粒径 | 第13-15页 |
| ·颗粒粒径的分布 | 第15-18页 |
| ·颗粒粒径测量方法分类 | 第18-20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 第2章 光散射基本理论 | 第24-34页 |
| ·光的电磁性质 | 第24-26页 |
| ·光散射的基本知识 | 第26-28页 |
| ·不相关散射与相关散射 | 第26-27页 |
| ·单散射与复散射 | 第27页 |
| ·与散射相关的物理量 | 第27-28页 |
| ·光散射测粒方法的分类 | 第28-34页 |
| ·衍射散射法 | 第29页 |
| ·角散射法 | 第29-30页 |
| ·全散射法 | 第30-31页 |
| ·激光全息测量法 | 第31-32页 |
| ·动态光散射法 | 第32-34页 |
| 第3章 Mie 散射理论 | 第34-42页 |
| ·Mie 散射原理 | 第34-36页 |
| ·Mie 散射的数值计算 | 第36-39页 |
| ·Mie 散射的近似 | 第39-42页 |
| ·大颗粒近似—Fraunhofer 衍射 | 第39-40页 |
| ·小颗粒近似—Rayleigh 散射 | 第40-42页 |
| 第4章 实验理论基础以及颗粒系消光系数的计算 | 第42-50页 |
| ·消光法数据处理方法 | 第43-48页 |
| ·平均粒径的求法 | 第43-47页 |
| ·粒度分布算法 | 第47-48页 |
| ·消光法中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 第48-50页 |
| 第5章 可吸入颗粒物检测仪的总体设计 | 第50-56页 |
| ·硬件系统 | 第50-54页 |
| ·气路系统 | 第50-51页 |
| ·光路系统 | 第51-53页 |
| ·光源的选择 | 第52页 |
|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 第52-53页 |
| ·电路部分 | 第53-54页 |
| ·软件设计 | 第54-56页 |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处理 | 第56-64页 |
| ·实验分析 | 第56-60页 |
| ·颗粒系折射率计算 | 第56-57页 |
| ·颗粒系粒径计算 | 第57-60页 |
| ·数据讨论 | 第60-61页 |
| ·误差分析 | 第61-64页 |
| 结束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