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油茶磷效率差异的响应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油茶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茶油的价值及发展前景 | 第13-15页 |
·食用价值 | 第13页 |
·药用价值 | 第13-14页 |
·美容功效 | 第14-15页 |
·磷的功能作用 | 第15-16页 |
·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 第15-16页 |
·磷能促进光合作用 | 第16页 |
·磷能促进氮素与脂肪代谢 | 第16页 |
·磷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 第16页 |
·磷胁迫对植物生长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的影响 | 第16-18页 |
·磷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第16-17页 |
·磷胁迫对植物酶的影响 | 第17页 |
·磷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国内外磷效率研究进展情况 | 第18-20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22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2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3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3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3-24页 |
·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 | 第24页 |
·样品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苗木收获后,测定植物的全磷含量 | 第24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24-25页 |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6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25-31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苗高的影响 | 第25-27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地径的影响 | 第27-29页 |
·磷对各油茶品种生物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1-56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MDA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36-38页 |
·磷对不同品种油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磷对各油茶品种油茶中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磷对各油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对叶绿素最大光化学效率影响 | 第41-42页 |
·对叶绿素荧光比活性参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磷对油茶幼苗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43-56页 |
·磷浓度为P0时油茶各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 第43-47页 |
·磷浓度为P1时油茶各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 第47-50页 |
·磷浓度为P2时油茶各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 第50-53页 |
·磷浓度为P3时油茶各指标之间的主成分分析 | 第53-5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6-61页 |
·不同磷处理对油茶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56-57页 |
·苗高的影响 | 第56页 |
·地径的影响 | 第56页 |
·总生物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磷处理对油茶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7-59页 |
·SOD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POD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MDA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磷积累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58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8页 |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9页 |
·不同磷浓度处理对油茶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