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6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 ·关于蓝色经济的研究 | 第11-14页 |
|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 | 第14-22页 |
|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 第23-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路径 | 第25-26页 |
| 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页 |
| ·协调与协调发展 | 第26页 |
|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 | 第26页 |
|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7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8-29页 |
| 3 青岛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特征 | 第29-37页 |
| ·青岛市经济发展特征 | 第29-33页 |
|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 第29页 |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29-30页 |
| ·农业稳定增长 | 第30-31页 |
| ·工业日益壮大 | 第31-32页 |
| ·服务经济快速发展 | 第32-33页 |
| ·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特点 | 第33-34页 |
| ·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 第33-34页 |
| ·蓝色金融日趋完善 | 第34页 |
|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日益提升 | 第34页 |
| ·青岛市环境质量特征 | 第34-37页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 第35页 |
| ·空气环境良好 | 第35页 |
| ·水环境改善 | 第35-36页 |
| ·固体废物处置合理 | 第36页 |
| ·胶州湾海域污染严重 | 第36-37页 |
| 4 基于蓝色经济区背景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7-43页 |
| ·蓝色经济与非蓝色经济差异分析 | 第37页 |
| ·蓝色经济区建设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40页 |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0页 |
| ·蓝色经济区建设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 第40-43页 |
| ·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水平综合实力评价 | 第40-41页 |
| ·经济与环境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构建 | 第41-43页 |
| 5 基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青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 第43-53页 |
| ·原始数据整理 | 第43-44页 |
| ·蓝色经济背景下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评价 | 第44-50页 |
|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44-47页 |
| ·环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47-50页 |
| ·基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青岛经济与环境协调评价 | 第50-53页 |
| 6 基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青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及对策研究 | 第53-59页 |
| ·实施产业转型,推进蓝色经济步入“深蓝”模式 | 第53-54页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 第53-54页 |
| ·引进高端人才,打造“深蓝”经济 | 第54页 |
|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 第54-55页 |
| ·动静脉产业结合,发展循环经济 | 第54-55页 |
| ·发展低碳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 第55页 |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模式 | 第55-57页 |
| ·外部性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56页 |
| ·优化城市环境,打造资源节约型城市 | 第56-57页 |
| ·合理利用资源,构建人文社会环境发展模式 | 第57-59页 |
| ·增强人口素质,优化人文社会软环境 | 第57页 |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 第57-58页 |
| ·开发滨海旅游业,推进人文文化建设 | 第58-5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