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一、研究框架 | 第11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一、产业转移的涵义 | 第13-14页 |
|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三、产业集群式转移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产业共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 一、共生理论 | 第16-17页 |
| 二、产业共生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与创新相互关系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产业转移理论 | 第20-21页 |
|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 第20页 |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 三、梯度转移理论 | 第21页 |
| 第二节 产业共生理论 | 第21-23页 |
| 一、互利型产业共生 | 第22页 |
| 二、寄生型产业共生 | 第22-23页 |
| 三、偏利型产业共生 | 第23页 |
| 四、附生型产业共生 | 第23页 |
|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产业转移共生模型及机制选择 | 第25-39页 |
| 第一节 共生模型概括 | 第25页 |
| 第二节 共生模型阶段分析 | 第25-33页 |
| 一、点共生阶段 | 第25-29页 |
| 二、线共生阶段 | 第29-30页 |
| 三、面共生阶段 | 第30-32页 |
| 四、网络共生阶段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政府作用机制 | 第33-36页 |
| 一、政府强势引导机制 | 第33-35页 |
| 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机制 | 第35页 |
| 三、政府与市场共同合作机制 | 第35-36页 |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第36-39页 |
| 一、基于点共生产业转移及共生关系—以合肥京东方为例 | 第36-37页 |
| 二、基于线共生产业转移及共生机制—以芜湖奇瑞为例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以安徽省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为例 | 第39-45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 | 第39页 |
| 第二节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模型建立 | 第40页 |
| 第四节 相关检验 | 第40-43页 |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40-41页 |
| 二、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2-43页 |
| 第五节 结论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研究建议和展望 | 第45-50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 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 第47-49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9-50页 |
| 一、研究的不足性 | 第49页 |
| 二、研究的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