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垭隧道围岩位移监测及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隧道围岩变形监控量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当前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监控量测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铁路隧道围岩变形理论研究 | 第24-33页 |
·隧道围岩变形的三个阶段 | 第24-25页 |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分析 | 第25-27页 |
·围岩变形特征 | 第25页 |
·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 | 第26-27页 |
·隧道围岩的应力分析 | 第27-28页 |
·围岩弹塑性应力状态 | 第28-32页 |
·土体弹塑性模型 | 第28-29页 |
·围岩弹塑性分析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围岩稳定性判据研究及支护作用分析 | 第33-44页 |
·隧道围岩失稳概述 | 第33-34页 |
·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 | 第34-35页 |
·工程地质因素 | 第34页 |
·设计施工因素 | 第34页 |
·时间因素 | 第34-35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判据 | 第35-38页 |
·隧道围岩允许位移量 | 第35-36页 |
·隧道围岩允许位移速率和变形加速度 | 第36-37页 |
·隧道极限位移量 | 第37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位移判别准则 | 第37-38页 |
·隧道支护结构和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 第38-43页 |
·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及类型 | 第38页 |
·隧道衬砌结构的力学计算法 | 第38-42页 |
·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戚家垭隧道工程概况及位移监测分析 | 第44-59页 |
·戚家垭隧道工程概况 | 第44-46页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45-46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46页 |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 | 第46页 |
·监控量测内容及数据分析 | 第46-49页 |
·现场监控量测内容 | 第46-47页 |
·现场监测点布置 | 第47-48页 |
·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围岩变形位移与稳定性分析 | 第49-57页 |
·隧道围岩变形理论位移计算 | 第49-52页 |
·隧道实测位移数据的处理 | 第52-53页 |
·隧道实测位移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隧道衬砌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 第59-72页 |
·概述 | 第59页 |
·ANSYS 软件平台的应用 | 第59-60页 |
·隧道衬砌安全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3页 |
·荷载结构计算模型 | 第60-62页 |
·安全系数计算 | 第62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参数选取 | 第62-6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71页 |
·Ⅲ级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Ⅳ级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