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云的宏观特征与降水相关性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云的微物理结构与降水相关性的研究 | 第14-15页 |
|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云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云和降水过程的模拟研究 | 第16-18页 |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沿高原同纬度带降水云系的宏观特征及其微物理结构 | 第22-44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资料与方法介绍 | 第22-25页 |
| ·资料介绍 | 第22-2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我国降水和云层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5-29页 |
| ·沿高原同纬度带不同降水量级云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29-38页 |
| ·云层数季节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 ·不同降水量级单层云和双层云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38页 |
| ·沿高原同纬度带不同降水量级云微物理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8-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对 CMIP5 模式沿高原同纬度带云系分布特征的模拟评估 | 第44-74页 |
| ·引言 | 第44-46页 |
| ·模式与数据介绍 | 第46-47页 |
| ·CMIP5 模式对沿高原同纬度带云系分布变化特征的模拟 | 第47-65页 |
| ·云层数分布特征的模拟 | 第47-52页 |
| ·单层云和双层云垂直结构特征的模拟 | 第52-61页 |
| ·云量的模拟 | 第61-65页 |
| ·CMIP5 模式对沿高原同纬度带云微物理结构的模拟 | 第65-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四章 WRF 模式对 2008 年 1 月我国南方冻雨云微物理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74-98页 |
| ·引言 | 第74-75页 |
| ·模式设计与资料简介 | 第75-77页 |
| ·不同微物理方案对 2008 年 1 月我国南方冻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77-95页 |
| ·冻雨的模拟分析 | 第77-80页 |
| ·垂直热力结构的模拟分析 | 第80-83页 |
| ·云的垂直结构与降水关系的模拟分析 | 第83-86页 |
| ·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关系的模拟分析 | 第86-95页 |
| ·本章小结和讨论 | 第95-98页 |
| 第五章 云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 BCC_AGCM 模式中的初步检验 | 第98-112页 |
| ·引言 | 第98-99页 |
| ·BCC_AGCM2.1 大气环流模式简介 | 第99-100页 |
| ·BCC_AGCM2.1 模式中水云和冰云比例计算的参数化方案介绍 | 第99-100页 |
| ·CloudSat 卫星数据产品 2B-CWC-RO 中的云水反演原理及算法 | 第100-103页 |
| ·BCC_AGCM2.1 模式中水云和冰云比例计算的参数化修改方案 | 第103-106页 |
| ·新建立的水云和冰云比例计算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检验 | 第106-110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110-11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12-116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2-114页 |
| ·展望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个人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