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0-12页 |
| 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关良之戏曲人物画 | 第13-23页 |
| 第一节 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关良戏曲人物画的创作背景 | 第14-18页 |
| 一 时代背景 | 第14-16页 |
| 二 个人渊源 | 第16-18页 |
| 第三节 关良戏曲人物画的地位及贡献 | 第18-23页 |
| 一 继往开来,创造近代画戏高峰 | 第18-19页 |
| 二 反哺戏曲,启发表演艺术家形象塑造 | 第19-21页 |
| 三 弘扬国粹,波及海外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关良笔下的戏曲人物形象——画中有戏、形神兼备 | 第23-50页 |
| 第一节 形神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23-26页 |
| 一 形神理论的滥觞 | 第23-24页 |
| 二 形神理论向绘画、戏曲艺术领域的转化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关良戏画之“形” | 第26-38页 |
| 一 戏曲母题,以人为主 | 第26-34页 |
| 二 笔下唱念,墨中做打 | 第34-38页 |
| 第三节 关良戏画之“神” | 第38-44页 |
| 一 人物之神,性格依托 | 第39-41页 |
| 二 画龙点睛,笔墨神化 | 第41-42页 |
| 三 经典分析--《打渔杀家》、《捉放曹》 | 第42-44页 |
| 第四节 被体验唤醒着的人文——历史哲理 | 第44-50页 |
| 一 戏曲“物之神、己之神”的体验方式 | 第45-46页 |
| 二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中的历史哲理 | 第46-50页 |
| 第三章 关良戏曲人物画背后的文化内涵 | 第50-60页 |
| 第一节 大写意背后的“捧角儿”文化 | 第50-54页 |
| 一 “捧角儿”的由来 | 第51-52页 |
| 二 文人的“捧角儿”文化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诗书画印蕴含的传统文化 | 第54-60页 |
| 一 题诗于画,继承民族遗风 | 第54-57页 |
| 二 书印与画,延续儒雅文化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附录一:关良年表 | 第61-66页 |
| 附录二:关良作品展览情况汇总 | 第66-68页 |
| 附录三:1981年关良香港个展画作目录 | 第68-73页 |
| 附录四:关良作品拍卖情况汇总 | 第73-75页 |
| 附录五: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作中名家题词、作跋摘录 | 第75-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