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9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24-29页 |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迁及人口结构的变动状况 | 第29-43页 |
·H村的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H村的历史变迁 | 第30-31页 |
·H村的人口结构变动 | 第31-43页 |
第3章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自然结构特征 | 第43-57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 | 第43-48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特征 | 第43-46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 第46-47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金字塔 | 第47-48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性别结构 | 第48-52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及特征 | 第48-50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性别结构差异 | 第50-52页 |
·“空心化”的农村“38、61、99”人口特征 | 第52-55页 |
·农村留守妇女的人口特征 | 第52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 第52-54页 |
·农村留守老人的人口特征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 第57-103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家庭结构 | 第57-65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家庭户规模与结构 | 第57-59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家庭户类型 | 第59-60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家庭结构差异 | 第60-65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教育结构 | 第65-81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教育结构现状及特征 | 第65-69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 | 第69-71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教育结构差异 | 第71-81页 |
·“空心化”的农村人口职业结构 | 第81-101页 |
·“空心化“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 第81-86页 |
·“空心化”的农村劳动适龄人口职业分布 | 第86-90页 |
·“空心化”的农村劳动适龄人口职业分布差异 | 第9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空心化”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的社会后果 | 第103-119页 |
·“空心化”农村的孤独与疼痛 | 第103-111页 |
·“别样童年” 留守儿童过早社会化 | 第103-106页 |
·“阡陌独舞” 留守妇女不堪负重 | 第106-108页 |
·“静寞夕阳” 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 第108-111页 |
·宁愿打工,不愿种田 谁来种粮? | 第111-113页 |
·农业女性化 农村生产发展的无奈 | 第111-112页 |
·农田闲置 农村生产力发展每日况下 | 第112-113页 |
·精英劳动力匮乏 农村发展举步维艰 | 第113-116页 |
·精英流失 乡镇企业发展萎靡 | 第113-114页 |
·缺乏建设主体 农村政府组织涣散 | 第114-115页 |
·资源分配不均 农村教育死气沉沉 | 第115-116页 |
·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6章 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的政策思考 | 第119-122页 |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引农村劳动力人口回流 | 第119页 |
·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保障农村人口基本权利 | 第119-121页 |
·完善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人口文化生活 | 第121-122页 |
结语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录1 | 第128-129页 |
附录2 | 第129-130页 |
附录3 | 第130-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