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救灾事件的物流供需网络分析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救灾物流 | 第13-15页 |
·物流供需关系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17-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服务供应链 | 第19-21页 |
·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 第19-20页 |
·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的异同点 | 第20-21页 |
·物流服务供应链 | 第21-25页 |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演化路径 | 第21-22页 |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及其结构 | 第22-25页 |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征 | 第25页 |
·物流网络理论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救灾物流供需网络的内涵、要素及其特征分析 | 第29-37页 |
·灾害类型及响应阶段的界定 | 第29-30页 |
·灾害类型的界定 | 第29-30页 |
·响应阶段的界定 | 第30页 |
·救灾物流供需网络内涵 | 第30-31页 |
·救灾物流供需网络的构成要素 | 第31-33页 |
·救灾物流服务组织 | 第31-32页 |
·救灾物流用户组织 | 第32-33页 |
·协调者 | 第33页 |
·救灾物流供需网络的特征 | 第33-35页 |
·供需组织的互置性 | 第33页 |
·私人企业与公共机构的融合性 | 第33-34页 |
·救灾供应链的随需整合性 | 第34页 |
·供需匹配的临时性和相对稳定性 | 第34-35页 |
·救援物资供应链与救灾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融合性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基于救灾事件的国际救灾物流供需网络分析 | 第37-57页 |
·扎伊尔内战 | 第37-42页 |
·事件背景 | 第37-38页 |
·救灾物流供需网络的要素分析 | 第38-39页 |
·网络中的协调 | 第39-40页 |
·物流供需网络的运作 | 第40-41页 |
·典型的网络特征 | 第41-42页 |
·菲律宾台风“海燕” | 第42-49页 |
·事件背景 | 第42-44页 |
·救灾物流供需网络的要素分析 | 第44页 |
·网络中的协调 | 第44-47页 |
·物流供需网络的运作 | 第47-48页 |
·典型的网络特征 | 第48-49页 |
·日惹地震 | 第49-54页 |
·事件背景 | 第49-50页 |
·物流供需网络的要素分析 | 第50-51页 |
·网络中的协调 | 第51-53页 |
·物流供需网络的运作 | 第53-54页 |
·典型的网络特征 | 第54页 |
·不同国际协调者主导下的救灾物流供需网络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中国救灾体系及其物流供需网络分析 | 第57-69页 |
·中国救灾体系概述 | 第57-60页 |
·救援组织结构 | 第57-58页 |
·救灾响应机制 | 第58-59页 |
·救灾物资储备机制 | 第59-60页 |
·中国救灾物流现状 | 第60页 |
·基于雅安地震的中国救灾物流供需网络分析 | 第60-67页 |
·雅安地震 | 第61-62页 |
·物流供需网络分析 | 第62-64页 |
·国际救灾物流运作经验对我国救灾物流的启示和借鉴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A | 第75-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