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及抑制素基因免疫的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 影响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的因素 | 第12-19页 |
·品种 | 第12-13页 |
·营养 | 第13-16页 |
·胎次 | 第16-17页 |
·产奶量 | 第17页 |
·产后疾病 | 第17页 |
·生殖激素 | 第17-18页 |
·环境和季节因素 | 第18-19页 |
2 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直肠检查法 | 第19页 |
·超声诊断技术 | 第19-20页 |
·其他方法 | 第20页 |
3 抑制素基因免疫 | 第20-24页 |
·抑制素 | 第20-21页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动物生殖作用的机制 | 第21页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 第21-22页 |
·基因免疫对泌乳的影响 | 第22-23页 |
·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应用前景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奶牛产后子宫复旧及卵巢的影响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试验动物 | 第24-25页 |
·疫苗制备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血样采集 | 第26页 |
·抗体检测 | 第26页 |
·卵巢和子宫观察 | 第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 结果 | 第27-34页 |
·各组奶牛血液中抗体P/N值 | 第27-28页 |
·抗体阳性率 | 第28-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关于抑制素基因免疫与奶牛抗体P/N值和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 第34页 |
·关于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奶牛产后子宫复旧的影响 | 第34页 |
·关于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奶牛产后卵泡发育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奶牛生殖激素及泌乳的影响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材料 | 第36-37页 |
·试验动物 | 第36-37页 |
·疫苗的制备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分组 | 第37页 |
·免疫程序 | 第37页 |
·血样采集 | 第37页 |
·激素检测 | 第37页 |
·产奶量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5页 |
·不同免疫剂量组奶牛血浆雌激素含量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免疫剂量组奶牛血浆孕激素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免疫剂量组奶牛血浆促卵泡激素含量变化 | 第40-42页 |
·不同免疫剂量组奶牛血浆促黄体素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免疫剂量组奶牛泌乳量的变化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页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奶牛产后生殖激素的影响 | 第45页 |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奶牛泌乳的影响 | 第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