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源地集中开采与管理--以云南省晋宁牛恋水源地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环境地质条件 | 第14-30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2页 |
| ·区域地层及沉积环境 | 第15-20页 |
|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 ·水源地地质概况 | 第22-25页 |
| ·地层及沉积环境综述 | 第22-24页 |
| ·水源地区构造 | 第24-25页 |
| ·水源地区地壳稳定性 | 第25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0页 |
| ·水源地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6-28页 |
| ·开采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资源评价 | 第30-36页 |
| ·资源计算 | 第30-32页 |
| ·资源计算原则 | 第30页 |
| ·天然补给量 | 第30-31页 |
| ·天然排泄量 | 第31-32页 |
| ·水化学及水质污染情况 | 第32-36页 |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2-35页 |
| ·水质评价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开发利用方式 | 第36-50页 |
| ·民间使用的人工挖井模式 | 第36页 |
| ·虹吸井群开采系统模式 | 第36-37页 |
| ·水窖储水模式 | 第37页 |
| ·水库引水模式 | 第37页 |
| ·引泉模式 | 第37页 |
| ·群井联合供水开采 | 第37-39页 |
| ·取水模式评价 | 第39-50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页 |
| ·取水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 ·取水模式选择的评价方法—TOPSIS法 | 第40-42页 |
| ·取水模式评价 | 第42-43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 第50-65页 |
| ·岩溶塌陷 | 第50-54页 |
| ·地基塌陷的成因 | 第50-54页 |
| ·泉(河)水干涸 | 第54-57页 |
| ·地面沉降 | 第57-61页 |
|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57页 |
|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第57-59页 |
| ·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 第59页 |
| ·地面沉降预测 | 第59-61页 |
| ·地下水污染 | 第61-65页 |
| ·滇池地表水入侵机制分析 | 第61-65页 |
| 第六章 管理模型 | 第65-85页 |
| ·数值法 | 第65-66页 |
| ·数值法管理模型 | 第66-79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6-68页 |
|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 ·时间离散 | 第69页 |
| ·参数分区及参数初值 | 第69-75页 |
| ·源汇项 | 第75-76页 |
| ·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 ·模型验证 | 第77-79页 |
| ·响应矩阵法 | 第79-82页 |
| ·响应矩阵法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 | 第82-83页 |
| ·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
| 附录B 水源地地区裂隙统计表 | 第90-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