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

燕山造山带后石湖山碱性环状杂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作者简介第1-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7-24页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第17-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22页
     ·环状杂岩体的研究第18-21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第21-22页
 §1.3 研究内容和工作量第22-2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4-29页
 §2.1 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部区域地质概况第24-26页
 §2.2 燕山造山带的区域地质第26-29页
     ·燕山造山带组成岩石和地层第26-27页
     ·岩浆活动第27-28页
     ·构造第28-29页
第三章 野外地质与岩相学特征第29-51页
 §3.1 后石湖山环状杂岩体第30-44页
     ·张家口组火山岩第30-32页
     ·斑状石英正长岩环状侵入体第32-34页
     ·碱长花岗岩中心岩株第34-37页
     ·斑岩岩墙群第37-42页
     ·辉绿玢岩岩墙第42-44页
 §3.2 昌黎岩基第44-49页
     ·白旗组火山岩第45-46页
     ·中细粒黑云钾长花岗岩第46-47页
     ·中粗粒含角闪石黑云钾长花岗岩第47-49页
 §3.3 新太古代秦皇岛花岗岩第49-51页
第四章 分析测试方法第51-55页
 §4.1 LA-ICP-MS锆石U-PB定年第51-52页
 §4.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第52-53页
 §4.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第53页
 §4.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第53-55页
第五章 锆石U-PB年代学第55-71页
 §5.1 后石湖山岩石的年代学第55-68页
     ·花岗斑岩第55-58页
     ·石英正长斑岩第58-60页
     ·辉绿玢岩第60-62页
     ·晶洞碱长花岗岩第62-64页
     ·斑状石英正长岩第64-66页
     ·粗面英安岩第66-68页
 §5.2 昌黎钾长花岗岩的年代学第68-71页
第六章 地球化学特征第71-93页
 §6.1 主量元素特征第71-78页
     ·后石湖山岩石第71-76页
     ·昌黎钾长花岗岩第76-78页
 §6.2 微量元素特征第78-82页
     ·后石湖山岩石第78-81页
     ·昌黎钾长花岗岩第81-82页
 §6.3 SR-ND同位素特征第82-83页
     ·后石湖山岩石第82-83页
     ·昌黎钾长花岗岩第83页
 §6.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第83-93页
     ·后石湖山岩石第83-84页
     ·昌黎钾长花岗岩第84-93页
第七章 岩石成因讨论第93-108页
 §7.1 后石湖山岩石的岩石成因第93-103页
     ·花岗质岩石和中酸性熔岩第93-99页
     ·辉绿玢岩第99-101页
     ·石英正长岩与粗面岩第101-103页
 §7.2 昌黎钾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第103-108页
     ·岩石成因类型:高分异I型或A型?第103-105页
     ·岩石成因第105-108页
第八章 后石湖山环状杂岩体的形成过程第108-111页
 §8.1 环状杂岩体的厘定第108-109页
 §8.2 后石湖山环状杂岩体的形成过程第109-111页
第九章 构造意义第111-122页
 §9.1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侵入岩的时空分布第111-118页
 §9.2 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18-120页
 §9.3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侵入岩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第120-122页
第十章 主要结论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中的贡献和评价
下一篇:方辉橄榄岩高温高压相变实验研究:对中国东部地幔转换带结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