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珍珠冲段砂砾岩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预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2页 |
|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2-14页 |
| 第2章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简况 | 第14-17页 |
|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4页 |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4-17页 |
| ·勘探简况 | 第14-15页 |
| ·开发情况 | 第15-17页 |
| 第3章 地层与岩石学类型 | 第17-44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32页 |
| ·珍珠冲段底界 | 第17-25页 |
| ·珍珠冲段顶界 | 第25-30页 |
| ·段划分及依据 | 第30-32页 |
| ·地层展布特征 | 第32-39页 |
| ·珍珠冲段 | 第32-33页 |
| ·珍~1亚段 | 第33页 |
| ·珍~2亚段 | 第33页 |
| ·珍~3亚段 | 第33-39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39-44页 |
| ·砾岩 | 第39-41页 |
| ·砂岩 | 第41-42页 |
| ·粉砂岩 | 第42页 |
| ·泥岩 | 第42-44页 |
| 第4章 沉积体系 | 第44-61页 |
| ·物源分析 | 第44-45页 |
| ·古环境条件分析 | 第45-46页 |
| ·古生物分析 | 第45页 |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45-46页 |
| ·自生矿物分析 | 第46页 |
| ·沉积体系划分及类型 | 第46-47页 |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47-56页 |
| ·湿地扇沉积体系 | 第47-49页 |
|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9-55页 |
| ·湖泊 | 第55-56页 |
| ·沉积相演化及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 ·纵向演化 | 第56页 |
| ·平面分布 | 第56-59页 |
| ·相模式 | 第59-61页 |
| 第5章 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 第61-81页 |
| ·储层特征 | 第61-72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61-62页 |
| ·物性特征 | 第62-64页 |
| ·储渗空间 | 第64-69页 |
| ·空隙结构特征 | 第69-71页 |
| ·储层类型 | 第71-72页 |
| ·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 第72-81页 |
|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72-76页 |
| ·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第76-78页 |
| ·裂缝对储层的影响 | 第78-81页 |
| 第6章 储层分类评价及展布 | 第81-87页 |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81-82页 |
| ·储层展布 | 第82-87页 |
| 第7章 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 第87-89页 |
| ·主要有利勘探区带 | 第87页 |
| ·次要有利勘探区带 | 第87-89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89-91页 |
| 一、结论 | 第89-90页 |
| 二、建议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图版 | 第96-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