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4页 |
·高效精密磨削加工技术及精密磨床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磨削过程中非线性振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工具系统动平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6-29页 |
·磨床结构动态特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9-34页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磨削过程的非线性振动研究 | 第36-62页 |
·磨削加工过程的振动 | 第36-40页 |
·磨削过程的振动分析 | 第36页 |
·磨削加工过程的颤振 | 第36-39页 |
·磨削中的振纹 | 第39-40页 |
·砂轮的接触刚度 | 第40页 |
·非线性振动理论 | 第40-42页 |
·非线性振动分类 | 第40-41页 |
·非线性振动系统微分方程的解法 | 第41-42页 |
·非线性振动系统相图法 | 第42页 |
·磨削过程中的非线性振动系统模型 | 第42-44页 |
·非线性振动系统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非线性振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磨削力的计算 | 第43-44页 |
·磨削过程中非线性振动的定性分析 | 第44-55页 |
·固有频率和主振型计算及分析 | 第44-45页 |
·角频率对磨削过程非线性振动的影响 | 第45-49页 |
·刚度 K 对磨削过程非线性振动的影响 | 第49-52页 |
·阻尼C1 对磨削过程非线性振动的影响 | 第52-55页 |
·基于多尺度法分析磨削过程的非线性振动 | 第55-59页 |
·多尺度分析法 | 第55-56页 |
·基于多尺度法的非线性振动系统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磨削加工过程的非线性共振求解 | 第57-59页 |
·磨削过程振动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磨床主轴/砂轮轴系统连接结构的动态特性研究 | 第62-90页 |
·磨床主轴 /砂轮轴系统连接结构的动力学基础 | 第62-64页 |
·动力学模型及求解 | 第62-63页 |
·有限元法(FEM) | 第63-64页 |
·结构的动态特性测试基础 | 第64-68页 |
·实验模态分析(EMA)的常见方法 | 第64页 |
·实验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64-68页 |
·某高效精密磨床主轴/砂轮轴系统连接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 第68-88页 |
·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69-70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影响 BIG-PLUS 刀柄与主轴连接性能的因素 | 第71-74页 |
·BIG- PLUS 刀柄标准芯轴结构模态分析 | 第74-81页 |
·BIG- PLUS 主轴—砂轮系统的结构模态分析 | 第81-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砂轮轴系统动平衡特性及试验研究 | 第90-113页 |
·影响磨削加工质量动平衡精度的主要因素 | 第90-91页 |
·磨床砂轮轴系统动平衡分析 | 第91-94页 |
·砂轮轴所承受的不平衡动态载荷 | 第91页 |
·离心力对动平衡的影响 | 第91-92页 |
·砂轮轴系统振动的力学模型建立 | 第92-93页 |
·砂轮轴系统临界转速的确定 | 第93-94页 |
·高效精密磨床砂轮轴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第94-111页 |
·动态响应试验 | 第94-95页 |
·基于不平衡量砂轮轴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95-101页 |
·砂轮轴系统动平衡补偿装置的设计 | 第101-103页 |
·基于影响系数法的快速动平衡方法 | 第103-108页 |
·砂轮轴系统动平衡补偿前后的振动量比较 | 第108-110页 |
·砂轮轴系统动平衡量补偿前后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比较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磨床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 第113-137页 |
·动态子结构法 | 第113-114页 |
·磨床子结构结合部的建模及参数识别 | 第114-120页 |
·结构结合部刚度和阻尼机理 | 第114-115页 |
·磨床各子结构结合部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5-116页 |
·磨床各子结合部等效动力学参数识别 | 第116-120页 |
·高效精密磨床动态特性分析及改进方案 | 第120-135页 |
·高效精密磨床动态特性分析步骤 | 第120页 |
·子结构划分及结合部等效动力参数的确定 | 第120-126页 |
·子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 第126-133页 |
·高精密数控磨床整机动态特性分析 | 第133-135页 |
·改进方案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2页 |
·结论 | 第137-140页 |
·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