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导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评述 | 第15-19页 |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模型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2.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理论分析 | 第22-36页 |
·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 | 第22-23页 |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量 | 第23-24页 |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理论依据 | 第24-29页 |
·贷款损失准备类型 | 第24-27页 |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依据 | 第27-29页 |
·贷款损失准备政策变迁 | 第29-36页 |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变迁 | 第29-31页 |
·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变迁 | 第31-33页 |
·贷款损失准备两种政策下的协调变迁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3.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关系 | 第36-42页 |
·两种政策下的贷款损失准备 | 第36-37页 |
·会计政策下的贷款损失准备 | 第36页 |
·监管政策下的贷款损失准备 | 第36-37页 |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的统一性 | 第37-40页 |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是监管政策的基础 | 第37-38页 |
·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支持高质量会计政策的产生 | 第38-39页 |
·两者在内涵、目标及内容上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差异性 | 第40-42页 |
·两者在目标上的差异 | 第40-41页 |
·两者在计提理念上的差异 | 第41-42页 |
4.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分离 | 第42-47页 |
·二者分离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根本原因——目的及用途不同 | 第42-43页 |
·客观原因——贷款规模扩张信用风险提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 | 第43-44页 |
·二者分离的具体表现 | 第44-45页 |
·计提方法的不同 | 第44页 |
·利息收入不同 | 第44-45页 |
·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额不同 | 第45页 |
·二者分离的影响分析 | 第45-47页 |
·二者分离,计提损失准备的可比性不同 | 第45页 |
·更能保证会计政策的独立性 | 第45-46页 |
·更能保证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 | 第46-47页 |
5. 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协调 | 第47-53页 |
·二者协调的原因 | 第47-49页 |
·降低银行操作成本 | 第47-48页 |
·提高贷款损失准备在两种政策下计提的关联性,满足监管者对准备金缺口的监管要求 | 第48页 |
·顺应国际形势,探索适应我国银行业的贷款损失计提方法,提升中国银行业话语权 | 第48-49页 |
·二者协调的具体表现 | 第49-50页 |
·“监管用损益表”的提出 | 第49页 |
·我国新的“一般准备金”的提出 | 第49-50页 |
·二者协调的措施建议 | 第50-53页 |
·坚持会计独立性,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 第50-51页 |
·在遵守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机构内部建设力度,保证准备金计提客观合理 | 第51页 |
·积极调整会计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差异 | 第51-52页 |
·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融入监管者的目标和要求 | 第52页 |
·构建“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双向调整框架 | 第52-53页 |
6. 小结 | 第53-55页 |
·研究概述 | 第53-54页 |
·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