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光热一体机聚光单元的优化设计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光伏光热联用系统(PV/T)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2章 光伏光热一体机聚光单元 | 第13-21页 |
| ·光伏光热一体机 | 第13-14页 |
| ·聚光单元 | 第14-17页 |
| ·聚光单元聚光光路图及其相关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14-16页 |
| ·聚光单元的主要结构 | 第16-17页 |
| ·聚光单元的主要技术参数与主要设计要求 | 第17-18页 |
| ·聚光单元的受载分析 | 第18-20页 |
| ·几种风载情况 | 第18-19页 |
| ·风压的计算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光伏光热一体机的静强度分析 | 第21-30页 |
| ·有限单元法 | 第21页 |
| ·有限单元法的应用软件介绍 | 第21-22页 |
| ·聚光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 ·聚光单元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23-24页 |
| ·聚光单元的有限元分析 | 第24-28页 |
| ·在 Pro/E 中创建实体几何模型 | 第24页 |
| ·在 Hypermesh 中创建有限元网格模型 | 第24-25页 |
| ·与 ANSYS Workbench 的联合仿真 | 第25-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4章 聚光单元的静态强度测试 | 第30-39页 |
| ·电阻应变测量法 | 第30-31页 |
| ·试验准备 | 第31-33页 |
| ·测试点选取 | 第31页 |
| ·测试系统组成 | 第31-32页 |
| ·测量电桥的选择 | 第32-33页 |
| ·试验过程 | 第33-35页 |
| ·应变电测法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35-36页 |
| ·校核后有限元模型的强度分析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光伏光热一体机聚光单元的动态仿真分析 | 第39-50页 |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39页 |
| ·ADAMS 简介 | 第39页 |
| ·聚光单元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39-41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虚拟样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聚光单元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1-48页 |
| ·自由度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2-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6章 光伏光热一体机聚光单元的聚光单元优化设计 | 第50-62页 |
| ·聚光单元优化设计的研究内容 | 第50页 |
| ·聚光单元的优化设计 | 第50-58页 |
| ·优化方法 | 第50页 |
| ·建立参数化模型 | 第50-51页 |
| ·聚光单元的尺寸优化 | 第51-58页 |
| ·聚光单元优化后的静强度验证 | 第58-59页 |
| ·聚光单元优化后的动强度验证 | 第59-60页 |
| ·聚光单元优化前后对比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工作总结与结论 | 第62-63页 |
| ·今后研究工作与展望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